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民俗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lk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俗心理學也稱民族心理學,又稱國族心理學(nation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中想以一個民族或國家為單位,研究其整體性的心理現象,以見有無獨特之處。
  此種研究動向在二十世紀早期已經呈現,但馮特(W. Wundt, 1832~1920)在以實驗法研究心理學時,認為民族心理學不適合用實驗法研究,因為此種有整體性的現象,與文化有密切關係,包括高級心理歷程,如語言、神話、道德等的發展;而實驗法卻只適合分析簡單的心理歷程。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與人類學、俗民學等有關,一九二○年代進入社會學領域,從事社會常模的觀察。但仍須從個別觀察入手,因而縮小觀察竹範圍,以民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為對象,集中於模式人格(model personality)與社會文化系統方面,由民族性格代替了廣泛的心理學。至一九四○年代後,〔文化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 R. Benedict, 1934)、〔社會心理邊區〕(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u, A. Kardiner, 1945)及克魯孔(C. Kluckhohn)等的〔自然、社會與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1953)相繼出版,民族心理學遂進入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並確定以模式人格代替國族性格。
  不過研究的問題也由此產生,以模式人格代替國族性格,勢必從大型樣本的個別差異中抽取共同點,觀察的程序和工具便難於決定。其次是在人格學說中,要分析出所謂之模式人格,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如自我、超我、認證、投射、下意識等固然可用,但此派之人格發展說卻與社會壓力相矛盾,且很難從個案歸納出有決定性的結論。再次應用學習理論中的習慣與動機等說法,又未能完全應用於成人,最後必須回到社會文化方面的廣大領域中,至少須考慮衡量人格的工具,對累積的成人現象從事心理方面的分析和育兒的方式。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過於廣泛,即使只從觀察時所存在的現象著手,也複雜萬端,如何決定觀察的項目和決定項目的理論根據,便是開始時難做定奪的問題;而以科學趨向的研究,應用歸納法,從個別而特殊的單位著手,以歸納有整體代表性的現象,即使以一個有最少數人的民族或國家為研究對象,也頭緒紛繁;若更追溯到一種現象的背景時,將更涉及到更廣泛而長久的文化與歷史方面,規模更大。馮特以為此項研究不適合用實驗法,應該是經過慎思熟慮後的斷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民俗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