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蔽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ㄜㄍㄞˋㄉㄤˇㄓㄨˋㄖㄨˊ:「ㄅㄨˊㄅㄧˋㄊㄧˇ」、「ㄩㄣˊㄅㄧˋㄖˋ」。
  2. ㄓㄜㄧㄢˇㄅㄠˇㄏㄨˋㄖㄨˊ:「ㄧㄢˇㄅㄧˋ」、「ㄅㄧˋㄏㄨˋ」。
  3. ㄓㄜㄇㄢˊㄑㄧㄆㄧㄢˋㄖㄨˊ:「ㄅㄧˋㄙㄜˋ」、「ㄇㄥˊㄅㄧˋ」。
  4. ㄗㄨㄥˇㄍㄨㄚㄖㄨˊ:「ㄧˋㄧㄢˊㄧˇㄅ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遮蓋、擋住。
    【例】衣不蔽體、烏雲蔽日
  2. 遮掩、保護。
    【例】掩蔽、蔽護
  3. 受遮瞞、欺騙。
    【例】蔽塞、蒙蔽
  4. 總括。
    【例】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名]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䄙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動]
擦拭。通「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ㄧˋ

1. 小草。《說文解字.艸部》:「蔽,蔽蔽,小草也。」清.段玉裁.注:「也當作皃(貌)。〈召南〉:『蔽芾甘棠』,毛云:『蔽芾,小貌。』此小草貌之引伸也。」

2. 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字彙.艸部》:「蔽,遮蓋也。」《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陶潛》:「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3. 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龍龕手鑑.艸部》:「蔽,掩也,障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又無門關閉,四邊插荊棘以為屏蔽。」

4. 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宋.朱熹.注:「蔽,猶蓋也。」《宋書.卷九五.索虜傳》:「因此而推勝負,殆可以一言蔽之。」

5. 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6.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㈡ㄈㄨˊ

1. 古時車廂旁之簾幕。《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2. 擦拭。通「拂」。《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注音: ㈠ㄅㄧˋ ㈡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