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拓墨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拓墨法是一種特殊的國畫技法。以類似拓碑的方式,將特別調製的水墨或顏料拓印於畫紙,再於畫紙上所呈現之墨跡或色跡上,適度添加筆墨或著色,以構成完整畫作。今人劉國松善於使用拓墨,頗具成就。劉氏曾以紙拓、布拓、水拓等方式作畫。
  紙拓法是以紙團蘸墨,壓印在紙上,使畫面上之墨跡具有紙張縐摺之痕跡,形成特殊肌理或紋路;另一種紙拓方式是在畫紙上鋪一張具滲透性的紙,加水墨或色料於其上,使墨水、顏色滲透到畫紙,形成特殊痕跡及濃淡變化。
  布拓法是將墨水或顏料染在組織紋理略粗的布上,再把紙鋪上去拓印,以得到特殊的形跡和紋路。劉氏並曾以含紙筋的粗綿紙作畫紙,先以傳統水墨法或拓墨法作畫,再將畫紙上的紙筋撕去,結果在畫蹟上留下紋理特殊的白色遺痕,劉氏稱此法為「抽筋剝皮皴」。
  水拓法是將顏料或墨灑於水面上,因著水的表面張力及擴散作用,顏料或墨逐漸自然漫開,形成種種怪奇瑰麗的形狀或花紋,畫家等到水面的形紋變化到滿意時,乃迅速將畫紙平鋪於水面,把此花紋印在紙上。水拓法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清末以來亦有少數畫家運用此法作畫,而廣泛運用且深入研究水拓者,仍屬劉氏最具成績。
  拓墨法的特色在跳脫毛筆的限制,而能獲得許多出人意表的特殊肌理紋路,或怪奇瑰麗的畫面,造成非筆畫所能得的趣味。但其限制則為只能做面的表現,無法做線條的表現,且過於依賴「偶然性」,不易控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拓墨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