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向諦利的教育改革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entile's Plans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向諦利(Giovanni Gentile, 1875~1944)是二十世紀義大利新理想主義(New-Idealism)教育思想家,亦是國家主義教育的改革家。西元一九二二年義大利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B. Massolini)執政時,他出任教育部長,循德國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思想路線,大力推動義大利國家教育改革,尤對師範教育革新,創設女子特別文科中學,及訂定學校教育實施的新方針,規劃學校發展與改進的新方案,具有革命性的影響。
  向氏的哲學與教育思想,深受費希特的影響;一方面堅持理想哲學的思想遠見,一方面崇尚國家主義的民族精神,在此思想的架構上,表現教育改革的宏願與作為。
  1.新理想主義的哲學觀:向氏教育改革的哲學理念,在於以新理想主義的信念與精神,不但反對哲學上和社會上唯物主義和機械主義的觀點,而且勇於面對科學上和宗教上的教條主義及形式主義的挑戰。是以其教育改革的精神指標,專注於探尋一種與精神生活的新接觸,藉以修正傳統教育觀念,賦予國家教育以統一原理。
  2.國家主義的社會思想:向氏教育改革的社會思想,在於以國家主義的觀念與目標,針對實現理想主義與國家主義相結合的目標導向,主張國家和社會乃一超越個人的整體,有共同的意志和理性;個人的奮鬥與發展,必須融入國家與社會的巨流中,個人的創業成就才會有更大的意義,個人的生命價值才會有更長遠的光輝。是以國民的精神教育,首在培養絕對奉行國家原則的意識觀念,而成為有國家意識的公民。
  向氏認為教師是將客觀世界的意義及宇宙自動意識施之於學生的具體傳播者或代言人,亦是將國家意識和民族思想根植於國民心中的播種者或訓練者,是以根據國家所定的師資培育模式,來推動師資訓練,才能培養肩負國家主義教育任務與使命的教師。
  向氏注重學生思想教育與意志鍛鍊勝於知能之習得;為使教師能達成學生思想與意志陶冶的教導目標,對師資的培訓過程,不但要重視專門課程與學習,而且要強化自我在世界上的再認及自我的全體性之體悟。因此師範教育的內容,必須重新規劃課程,教育方法的運用亦須指向作為學生精神父母應有的組織與適應能力之培養,及貫徹統整自我意識匯入國家意識範疇內的教學與指導能力的獲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向諦利的教育改革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