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泰爾皇帝教育改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mperor Lothaire's Educational Reforms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泰爾皇帝的教育改革,指西元八二五年時法蘭克皇帝(Frankish Emperor)及義大利國王(King of Italy)羅泰爾一世(Lothaire I, 795~855)所下的一道關於教育改革的敕令;在敕令中羅泰爾一世要求九處義大利城市建立高等學校,以供城市附近學者研習學術之用。
  羅泰爾一世是 「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 778~840)的長子,而路易則是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之子。由於身為長子,羅泰爾早被認定為帝國繼承人,八二二年時,他被送往義大利成為義大利國王;在八二三年,由教皇帕斯卡一世(Pope Paschal I)加冕為帝,並於八二三至八二九年間積極處理義大利的政務。不過在羅泰爾在位期間,查理大帝所建立之統一帝國卻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帝國影響力大不如前,這也使得查理大帝在任內所推行的各項教育改革無法發揮更深遠的影響;查理大帝之後只有部分零星而無全面的教育改革措施產生。
  羅泰爾於八二五年所下的敕令,大體上是延續查理大帝所推行的各項教育改革而來,不過也與義大利城市所特有的「世俗學校」(secular schools)傳統有關。自西元五世紀至七、八世紀間,雖然其間遭受長時間的侵略、災難,但義大利人民的生活大致還維持著羅馬帝國時代的一些傳統。其中對教育最重要的是,在義大利城市生活(town life)其影響力要較西歐其他地區更強大;為了要讓那些移居至義大利的居民學會拉丁文,由羅馬皇帝及羅馬城市所資助的世俗學校成為使日耳曼民族(Germanic tribes)同化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六世紀時,世俗學校仍維持著它的作用,儘管學校水準低落,但是人民對於文法、醫學、法律知識的需求仍然存在。從八世紀直至中世紀晚期,義大利一些主要城市的世俗學校仍未間斷,這些學校並不強調宗教教育,而重視文法、修辭、法律與醫學等學科。義大利此種世俗學校的傳統,使得經典作品的學習仍受到君主的重視。羅泰爾八二五年所下的詔令,即是有感於當時義大利各處的學術,由於某些王子疏忽及懶惰之故,而幾近衰微,因而必須在八成九處城市建立中心學校(central schools)以供周邊學者學習。在羅泰爾公布此道敕令一年後,教皇尤金厄斯二世(Pope Eugenius II)所主持的宗教會議,亦公布了「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應由各處主教來建立」的敕令;後者即可視為羅泰爾敕令進一步的普及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泰爾皇帝教育改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