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聖本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nedict, St.
作者: 金路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聖本篤(480~547)約在西元四八○年生於義大利的諾西亞(Norsia)小城。父母為當地的望族,且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和雙胞妹妹史格蘭斯提卡(St. Scho-lastica)深受父母的影響,自幼就熱心愛主。少年時,父母將他送到羅馬接受高等教育。那時的羅馬城相當繁榮,而且生活富裕奢侈。聖本篤感到豪華的生活與俗世的學問,只會增加人的虛榮及慾望,且易引人進入罪惡的歧途。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離開城市,遁入深山潛心修道。
  最初,他像當時的隱修士一樣,獨自在山洞中潛修。漸漸地他的聖德和智慧為周遭的人所發現,他的名聲因此而被傳揚開來,使得個別來拜他為師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現實的需求,他放下獨善其身的理想,而走向兼善天下。
  聖本篤開始建立團體,他稱其為「侍主的學校」(A school for the Lord's service)。最初,他一共建立了十二座會院,每座會院約十二人,由一位會父領導管理,學習愛主愛人,將福音的精神生活出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聖本篤只是很忠實的將福音的精神活出來。每年一次他和聖思嘉相聚,暢談神修生活及修道心得來彼此鼓勵,並將自己所獲得的成果與弟子們分享。除了〔本篤會規〕外,他沒有遺留任何著作,但會規中所傳授的就是他的經驗,也成為今日修道生活的資源:
  1.單一尋求天主,在每日的思、言、行為上只為光榮天主而生活。
  2.作個純樸踏實的人,生活簡樸。
  3.彼此平等相待,長幼有序,但不分貴賤。
  4.因材施教,不分院內或院外,針對人性的軟弱與需求,給予適當的幫助。
  聖本篤很重視身教,他建立的侍主學校,是當時地方上的教育及文化中心,以本篤會士的獻身生活表率影響周圍的人,地方人士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修道院去接受教育,不論貴族或平民的子弟,聖本篤都一視同仁。
  在這所學校內,不僅學習如何敬拜天主和增長知識,也學習如何為人處世及工作服務的態度。藉此生活教育造就了不少的聖賢及人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聖本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