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攝影機 - 教育百科
電 | |
子 | |
攝 | |
影 | |
機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ENG |
作者: | 朱麗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子攝影機原是指電視臺為蒐集新聞用的攝影機,最早是一九七一年十一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網(CBS)在轉播一次會議實況時,第一次採用此種小型攝錄影機。在此之前,電視臺報導連續活動性的新聞和時事,所使用的唯一媒體就是十六公厘(16mm)影片。影片拍攝之後,必須先經過沖洗才能使用,而用ENG拍攝的錄影帶不需經過沖洗,可以邊拍邊看,拍完之後幾乎可以立即播出,因此縮短截稿時間。此外,其具備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便於攜帶與操作容易等特性,故而電視臺的新聞部門首先改用ENG。 近幾年來工程技術的進步,尤其積體電路的發展,在新型的ENG裡利用三塊固體的晶片,上面印製非常細小的積體電路,稱為「電荷耦合原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 CCD),取代了常用的紅、綠、藍三根攝像管,使ENG攝影機的畫面品質漸趨完美,與棚內大型攝影機相去不多,同時附屬器材減少,體積更為縮小,如加裝五吋觀景器、電纜、鏡頭控制線與支架裝置,則亦可用於棚內。ENG體型機種很多,是傳播界最普遍的電視錄製設備。 ENG的結構設計,各廠牌不盡相同,有的與錄影機合成一體,有的與錄影機分離,搭配的錄影帶早期使用3/4吋,目前多用1/2吋金屬帶;就功能上而言,又分專為採訪新聞用,專為節目拍攝外景用,及專為攝影棚內使用;操作上,又分手提式、肩扛式、支架式。 綜合而言,使用ENG方式製作節目之優點為:(1)特殊效果之運用甚為容易;(2)製作過程中配合監視器的使用,鏡頭的掌握較準;(3)電子編輯比影片剪輯效率高;(4)製作時間可大為縮短;(5)製作費用減低;(6)機動性強。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子攝影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