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龍燈舞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lóng dēng w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óng dēng wǔ
解釋:
一種民俗舞蹈。用長布作成龍形,由十數人用竿支起,前行、旋轉、跳躍、伏臥,隨鑼鼓聲舞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龍燈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ung Tēng Wu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臺灣早期民俗舞之一種。在每年上元節(又稱元宵節)「迎花燈」節慶活動中演出,俗稱《弄龍》,即舞龍之意。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掛起走馬燈,是一種以竹子為骨幹外糊各種花紙製成動物或他種造型如小說人物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之燈籠,並在內點燃蠟燭或油燈,排成大隊遊街。其中有一種約七、八丈長之花燈;竹鼓上貼紗製成龍形炬籠,龍頭龍身□點上數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的一端由數人抬著走,每當龍燈遊行至官衙門或熱鬧街市廣場,即大跳姿態優美之《龍燈舞》;跳法是其中一盞稱為「龍珠」紅色小燈籠提掛在一根長木棍尖端如火球似的揮舞在空中,龍燈則開始上下左右追逐表演欲吞龍珠的動作。手持龍珠者則表演故意逃避的動作。抬龍燈的數十人隨著鑼鼓、鈸等樂器伴奏,邁著有節奏舞步做上下左右旋轉,這種姿態優美地追逐龍珠的《龍舞》,俗稱《弄龍》(舞龍)。
參照:
參考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1989、11、增訂第一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龍燈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