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德,哈洛德 - 教育百科
藍 | |
德 | |
, | |
哈 | |
洛 | |
德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nder, Harald (1905-1971) |
作者: | 江映碧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出生於哥本哈根,丹麥裔法籍舞者、編舞家、舞蹈教師與藝術指導,1913年受教於丹麥皇家舞蹈學院(Royal Danish Ballet Schooh),師承Christian Christiansen、H . Beck與Gustav Uhlendorff,1923年受邀進丹麥皇家芭蕾舞團(Royal Danish Ballet),成為最受重視的性格獨舞者,1926-1927年赴蘇聯學習俄羅斯民間舞蹈,1927-1929年隨同佛金(Michel Fokine)、泰瑞索夫(Ivan Tarasoff)與波姆(Adolph Bolm)等習舞並至美國與墨西哥巡迴演出,1929年返回哥本哈根仍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效力,1930年晉陞為舞蹈教師,1930年擔任國家舞蹈學院校長,並與丹麥國家舞團一起工作直至1951年為止。1952年由於與劇院的院長不合而移居法國,先後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編創舞劇,1956-1957年與1959-1963年駐任巴黎舞蹈學校校長,此後除了創作一些新舞作外,同時也致力於重現大師包諾維(Bournonville August, 1805-1879),與嘉雷歐堤(Vincenzo Galeotti,1733-1816)的經典之作。藍德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與藝術經理人,在他的領導下聲譽已趨式微的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有了新的契機,他不只在舞蹈藝術上力求突破傳統的瓶頸,也專注於將商傳統的藝術推銷給現代的觀眾,首先他集合一些熟悉丹麥芭蕾舞先驅包諾維舞蹈精髓的舞者,為包諾維的舞蹈細加研究並重建,結果展現出清新的面貌,另一方面為了吸引現代的觀眾進劇場,除了邀請國際知名編舞家佛金(Michel Fokine)、馬辛、巴蘭欽等名師為舞團編舞,他自己也放棄傳統芭蕾單調的舞蹈形式與主題,創作了不少新風格的舞蹈作品,例如具有民族風格的《南美牧人》(Gaucho, 1931)、《埃及人》(Tata, 1932)與《哥薩克人》(Zaporogerne, 1934)是藍德1940年代的舞作,反映出他在異國所受的影響;具有新古典風格的《黛安娜》(Diana, 1933);具有表現主義風格的《七種必死的罪》(The Seven Deadly Sins, 1936);具有強烈戲劇性的《媧倫》(Vaaren, 1942)、《絕代佳人》(The Phoenix, 1946);具有形式主義風格的純舞蹈《練習曲》(Études, 1948)與Qarrtsiluni(1942),身為丹麥舞蹈學派的繼承人,藍德不只堅定了包諾維技巧的重要性,同時也帶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進軍國際舞台,晚年他成為一位國際間各大舞團爭相邀請的編舞家與舞蹈教師,他的貢獻是為西方芭蕾舞帶動傳統與創新的兼容並蓄。 |
|
參照: Horst Koeg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藍德,哈洛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