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烏托邦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topian Theory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烏托邦理論是指有關空想的或理想的社會思想,提示人類社會應如何建立才是最完美的說法。所有的烏托邦論,大體上有三個共同特徵:(1)虛構的;(2)描寫一個特殊的國家或地區;(3)主題多是虛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
  從歷史上看,烏托邦論很早就已出現,且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如柏拉圖(Plato)的[共和國](Republic),可說是西方最早的烏托邦論。烏托邦論在近代歐洲尤為發達,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1.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任何思想或理論都可說是社會環境的反應。歐洲自文藝復興以後,社會變遷極大,在其轉變過程中,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有些思想家開始思考何種社會才是最好的。有的回想到過去原始時代,認為那是簡單樸實、最快樂的社會;有的則瞻望未來,而在空想中建立理想的社會。
  2.新發現的影響:歐洲自文藝復興以後,有許多新的發現,如新大陸與澳洲的發現。而在與新大陸人士接觸之後,新大陸人民簡單樸素、財產共有、無貧富之分的社會現象,遂成為歐洲人的理想,而促使更多烏托邦論的提出。
  3.受以往思想家的影響:自古希臘時代起,即有許多烏托邦社會的論述,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是柏拉圖的[共和國]。[共和國]一書成為後來思想家用以建立烏托邦的模範。另外像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上帝之城]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近代西方發表的烏托邦著作很多,特別著名的如摩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培根(Francis Bacon)的[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康潘尼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陽之城](City of the Sun),哈林頓(J. Harrington)的[海洋洲](Oceana)與毛銳斯(W. Morris)的[虛境中的新形式](New Form Nowhere)等。
  烏托邦論的作者,都是著名的社會批評家,其思想的提出常能針貶時政,提出許多新觀點與新發現,而能促進社會進步。但由於烏托邦論多為想像,故不易為當時社會所接受,甚至到後世亦不易施行,因而多流於空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烏托邦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