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討論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討 | |
論 | |
教 | |
學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iscussion Method |
作者: | 何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討論教學法是採用對話形式,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交換意見和觀點,達到某一學習目的的教學方法。它既是一個學習過程,又是一種社交過程。討論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其推廣應用是實踐教學民主化的具體表現,使教學由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活動,轉變為教學相長的雙向活動。討論教學法的目的是透過每一學生積極參與分析問題、表達意見的過程,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知能,加強人際溝通的技巧。 討論教學法可呈多種型式,如腦力激盪術(brainstorming)、菲立普66(Phillips 66)、任務小組(task group)、討論會(panel discussion)、座談會(symposium)等皆屬之。其規模可大到以教學班級為單位,小則以小組為單位,施行重點在於靈活地調整小組規模,使每個成員都有機會陳述意見;討論內容可以是當天教學主題或出現的問題,或是某一專題,也可以是某一專題的系列性討論,但是主題和目標要很明確,以免使討論龐雜而降低學習效果。 討論教學法包括兩種類型:指導型討論教學法(directed discussion)和省思型討論教學法(reflective discussion)。指導型討論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研討的問題為引線,教師逐步地指導學生理解觀念、歸納概念、到概括問題。省思型討論法建立在指導型討論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發揮所學的知識,綜合和評判信息和觀點,批判性、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各述己見。省思型討論教學法能使學生確實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施討論教學法時,首應創造一種和諧、合作及自由平等的討論氣氛,教師應注意時間、空間和教材的合理有效控制;機智地引導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巧妙地鼓勵學生闡述自已的觀點;作為討論協調者,教師不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應不傾向任何一方;討論策略要有助於學生使用和改進自己的討論技巧;教師的言傳身教應成為優良的討論法的榜樣。為了有效地使用討論教學法,教師需要時常檢討自已指導討論的能力和策略。 最近,討論教學法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學者認為在許多情況下,只要討論能集中於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自行調節他們的討論,他們相互之間可以流暢地交流看法,虛心傾聽對方的意見,思考討論伙伴所表達的意見觀點,並做出批判性的反應。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雖然討論教學法有許多優點,但其運用並不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許多人以為它適用於文史科,而不適於數理科,因為數理科中要討論的問題不多;(2)有些教師認為討論法會使其權威受到威脅;(3)傳統的學校課程強調事實和技巧的掌握,討論法不能滿足傳統課程的教學目的;(4)討論教學法的成員組織最好是六到十人,而一般教學班級往往幾倍於這種理想組合。教師即使將學生重新編組,費時費力,也不易實施。 但教師應突破困難,多採用討論教學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討論教學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