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脈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ㄖㄡ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一]mài[二]mò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ㄝˇㄍㄨㄢˇㄖㄨˊ:「ㄉㄨㄥˋㄇㄞˋ」、「ㄐㄧㄥˋㄇㄞˋ」。
  2. ㄉㄨㄥˋㄇㄞˋ˙ㄉㄜㄓㄣˋㄉㄤˋㄖㄨˊ:「ㄇㄞˋㄅㄛˊ」、「ㄅㄚˇㄇㄞˋ」、「ㄓㄣˇㄇㄞˋ」。
  3. ㄒㄧㄤˋㄒㄧㄝˇㄍㄨㄢˇㄧˊㄧㄤˋㄧㄡˇㄊㄧㄠˊㄌㄧˇㄈㄣ˙ㄉㄜㄕˋㄨˋㄖㄨˊ:「ㄧㄝˋㄇㄞˋ」、「ㄕㄢㄇㄞˋ」、「ㄎㄨㄤˋㄇㄞˋ」。
  4. ㄒㄧㄝˇㄊㄨㄥˇㄒㄧˋㄖㄨˊ:「ㄧˊㄇㄞˋㄉㄢㄔㄨㄢˊ」、「ㄧˊㄇㄞˋㄒㄧㄤㄔㄥˊ」。
注音:
解釋:

ㄇㄛˋㄇㄛˋㄧㄢˇㄕㄣˊㄏㄢˊㄑㄧㄥˊㄒㄧㄤㄕˋㄅㄨˋㄩˇ˙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ㄏㄢˊㄑㄧㄥˊㄇㄛˋㄇ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脈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i
解釋:
  1. 分布在人或動物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的血管。
    【例】動脈、靜脈
  2. 像血管一樣,有條理分支的事物。
    【例】葉脈、山脈、礦脈
  3. 血統支系。
    【例】一脈單傳
  4. 脈搏。
    【例】脈診、把脈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脈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i
解釋:
[名]
1.分布人與動物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的血管。如:「動脈」、「靜脈」。
2.像血脈一樣,有條理分支的事物。如:「葉脈」、「山脈」、「礦脈」。唐.韋莊〈漁塘十六韻〉:「洛水分餘脈,穿巖出石稜。」
3.血統支系。如:「一脈單傳」。
4.脈搏。如:「脈診」、「把脈」。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一)之又音。
2.通「眽」。參見「脈脈」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me̍h
又音: b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分布在人與動物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的血管。
  2. [[名] ] 指像血脈一樣,有條理分支的事物。
  3. [[名] ] 脈搏。
音讀: b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ㄇㄞˋ

1. 分佈於人與動物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之血管。如:「動脈」、「靜脈」。段注本《說文解字.𠂢部》:「脈,血理分衺行體中者。」《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華佗》:「動搖則穀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2. 心臟輸出血液時,其衝擊所引起之血管規律性搏動。如:「脈搏」「把脈」。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華佗》:「脈理如前,是兩胎。」

3. 似血脈般,具條理分支之事物。如:「葉脈」、「山脈」、「礦脈」。《史記.卷八八.列傳.蒙恬》:「起臨洮屬之遼東,……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唐.韋莊〈漁塘十六韻〉:「洛水分餘脈,穿巖出石稜。」

4. 血統支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亦且認是自家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縮。」《東周列國志》第二二回:「子魚能為我代言,乞念先君一脈,願留性命,長為匹夫,死且不朽!」

㈡ㄇㄛˋ

1.「脈脈」:眼神含情,相視不語貌。《文選.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宋.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詞:「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亦作「眽眽」。

2. ㄇㄛˋ,ㄇㄞˋ之又音。

注音: ㈠ㄇㄞˋ ㈡(又音)ㄇ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脈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