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瞞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uble-Blind Research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雙瞞研究」是瞞住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雙方,不使知道研究中所用的處理方式(treatment)。由於研究者無可避免的希望得到預期的結果,以證實其假定,往往在無意間暗示研究對象期待的反應,以提高處理的效果;或在無意間暗示研究對象製造錯誤,也同樣可以提高處理效果,總之為證實研究的價值。在研究對象方面,若知道經過處理,研究者期望其發生某些改變,即使自知改變與處理無關,也會承認是由處理而生;若因充當研究對象而受益於研究者,更會依從研究者的意向反應。為減少此種偽誤,故有雙瞞之研究設計。
  雙瞞研究可應用在實驗中,如分別設實驗組和控制組時,研究者及其助手和研究對象皆不知誰屬那一組。理論上實驗和控制兩組的研究對象,本依實驗設計所選擇,卻使研究者與對象皆相信是由隨機取樣而來;而且皆不知那一組接受處理(應為實驗組),故不能辨別兩組。類似的方式曾用於教師對學生一段學習的評量,如告訴教師一組學生是經測驗選出的得分較高者,另一組得分較低;實則兩組皆係隨機選出;學生則全然不知這些措施,結果教師受欺瞞的影響,居然有的對以為測驗得分高的學習較優,與以為較低的一組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由此可以證實研究者的判斷的確受期望的影響。
  雙瞞研究可以矯正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因心理作用而生的誤差,但在某些情況下並不適用。第一,研究者對處理的知識是處理的一部分,即研究者必須知道處理方式方能進行處理;第二,在處理過程中,必須知道由每次處理所生的邊際效果,以定此後的進程;第三,處理的效果涉及道德倫理時,研究者必須知道效果的利害,以決定繼續進行或停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雙瞞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