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素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
作者: 林陳涌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素養自一九五○年代末提出後,就頗受重視。鑑於本世紀以來科學和其應用技術影響到人類的價值、經濟與政治活動。科學不該再視為少數人的奢侈品,一般公民均應具有科學素養,即應熟悉基本科學知識及其應用。
  由於科學事業的廣泛及迅速發展,對於科學素養的內容眾說紛紜,難以達成具體的共識。但大體均環繞在以下三個領域:科學的重要概念、科學活動的本質,及科學在社會與文化中的任務。任何人在這三個領域具有合理的了解,就可稱為有科學素養的公民。科學素養的內容領域及其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代的進展,科學素養會有不同的標準。雖然如此,科學素養的內容總需顧及自然與人文的平衡。
  一九八○年代以來,許多科學教育學者、科學家與科學教育相關團體,如: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與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一致建議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致力於培養和增進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以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科學教育,是對美國一九六○年代的科學教育做一深刻的反省,這個時期的科學教育的特徵是以科學知識傳授及培養科學家為主。這樣的科學教育一般認為已不能符應當代社會、經濟及科技的需要。
  以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科學教育在實務上有很大的改變,最明顯的是由於強調「少即是多」,於是減低科學知識的教材分量,精進學生對教材認識的質量;增添對整個科學事業與整體自然的認識;加強了解科學科技社會的依存關係。在教學方面,著重學主了解的程度而不是教材呈現的量;允許學生參考教科書或教師的觀點來建構科學知識;鼓勵並引導學生發展新的觀點以更確切的了解自然;安排實務情境以供學生應用或考驗其獲得的科學知識。
  國內科學教育學者鑑於我國中、小學科學教材的偏重科學知識與未能適用於全體學生,亦多建議以培養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的科學教育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素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