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空手道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kōng shǒu d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ōng shǒu dào
解釋:
  1. 一種武術運動。是以我國武術為主的技擊,用手、腳、拳、肘等身體部位,有效的制伏對方。明朝中後葉傳至琉球,稱為「唐手道」,西元1921年傳入日本,1936年改稱為「空手道」。
    【例】教練擁有空手道七段的實力,武術精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空手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ōng shǒu dào
解釋:
一種以我國國術為主體的技擊,不帶任何武器的徒手空拳武術。以手、足、拳、肘等身體部位,有效的制服對方。早年傳至琉球,稱為「唐手道」,西元一九二一年傳入日本,一九三六年改稱為「空手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空手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rate
作者: 林玉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空手道是一種不用武器,有效應用掌、拳、腳等部位來防身自衛的武術,也可稱是一種「一擊必殺的格鬥技」,空手道者絕不主動出手,除非對方攻擊逼迫。空手道起源於日本,但其源流於中國的少林武學。在明朝,少林的拳術傳入琉球,在琉球被稱為「唐手」,一九二一年琉球一位武師將「唐手」傳入日本,並於一九三七年改名為「空手道」。一九七○年,在東京舉行首屆世界空手道賽,空手道因此成為國際性的運動競賽項目。
  空手道以其功力、資格、道齡和年齡來做為晉升的依據,共可分成十段,以第十段為最高境界。空手道的服裝是純白色的道服,上衣以腰帶在腰間繫緊,參加比賽時,則須在帶子端繫上紅帶或白帶,以資識別。
  空手道的比賽分「型」和「對打」兩種型式,同時也分團體賽和個人賽。不論何種比賽,男女皆分組進行。比賽場地須為平坦無礙,一般以木質地板為原則,對打比賽時,場地上可鋪一層墊子。
  「型」的比賽,場地大小沒有限制,只要足夠完成「型」的演出即可。團體賽每隊三人參賽,個人賽和團體賽的選手在比賽時,皆必須做出指定的型和自選的型。
  「對打」的比賽,場地一般以八公尺的正方形為原則,選手在參賽時只能戴護齒和白色護手套。比賽時只繫一條紅色或白色的識別帶,不繫段數帶。比賽時間每回合通常為二至三分鐘,有時也可依規則延長至五分鐘;只要選手有一方得到三個 「一勝」或六個 「半勝」,或是一勝和半勝的總合為三勝,比賽即結束。
  空手道在對打賽時規定十分嚴格,除了禁止攻擊喉部、鼠蹊、關節、足部,以及以貫手和底掌攻擊顏面外,也嚴禁危險性的拋摔損及對手安全著地的能力。即使是攻擊到得分部位,也須攻擊得當否則不予給分。其用意不僅在保護選手,也是「禮」的具體表現。因學習空手道,除了技術、毅力和體能的鍛鍊之外,更強調「禮」的學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空手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