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學 - 教育百科
空 | |
間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oreutics |
作者: | 盧玉珍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動作分析名詞。 這是拉邦去逝(1958)之後才出版的著作(1974),意指身體動作與空間互動所組成的動態空間形式(Preston-Dunlop 1990: 21)。拉邦把人體看作是一個三度空間的建築,具有垂直軸的上-下、左-右、前-後空間張力,及兩臂橫軸的左-右開弓、雙足前-後軸心的移位。當人體置放於八面體中,軸線間相互垂直有如建築的穩固鋼架,而動作的自由特性則有賴於其機動性、連續性與空間張力的運用。拉邦於是把人體骨架的穩固性及動作的自由性,在個人的動勢範圍內加以組織,而理想化為A軸序譜、B軸序譜、軸心序譜及平分軸序譜等。在拉邦的理想中,動作上的美感植基於「擺盪的球體」與以身體為中心而延伸出來的空間架構相組合。因此,全身的動作配合數學式的晶體空間,產生了均一、險峻、懸浮的連續美感者,即為拉邦的動作和諧觀。尤其是全身性動作的強調,使拉邦對藝術的探索,不得不由觀察人體之功能性著手。因此,學習者也可藉由其幾何式的空間骨架,而辨認出日常動作與舞蹈動作之模式。在編舞上,空間和諧律可以是創造新動作的方法之一,而其晶體架構則可為分析舞蹈動作的利器,又可作為教學上指正學生次元張力的過與不足之處,可謂功用良多。 |
|
參照: Irmgard Bartenieff & Doris Lewis《Body Movement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1980、Cecily Dell, Aileen Crow and Irmgard Bartenieff《Space Harmony: Basic Terms》1977、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Valerie Preston-Dunlop《A Handbook for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1980 &《Point of Departure》1984、《The LMA Compendium》1990.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空間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