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裴斯泰洛齊兒童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stalozzi Children's Villag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裴斯泰洛齊兒童村是瑞士政府為了紀念瑞士近代偉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所設立的一座「兒童村」,以收容二次大戰後遺留下的各國孤兒。
  裴斯泰洛齊在瑞士各地所推行的平民教育運動,不僅激發了當時社會大眾對於平民教育的關注,同時他的許多學生後來也都成為瑞士著名的教師,在各地為平民教育奉獻心力,並且對於瑞士師範學校的設立及發展貢獻良多。因此裴斯泰洛齊在瑞士的地位,猶如孔子在我國的地位一樣。
  經過二次大戰的戰亂後,遺留下許多無家可歸的孤兒,為了體現裴斯泰洛齊當時的教育精神,在蘇黎士(Zurich)當地一位編輯寇提(W.R. Coti)建立一所收容苦難兒童的村莊(A Village for Suffering Children)的倡議下,瑞士政府遂於一九四六年,恰是裴斯泰洛齊誕辰兩百周年,在蘇黎士裴斯泰洛齊的故鄉附近成立了「裴斯泰洛齊兒童村」,以收容戰後的孤兒。
  該兒童村成立的初衷在成為一個家、一所學校與一座容納各國孤兒的小型社區,以掃除戰爭帶給這些孤兒的痛苦記憶與恩怨;希望這些不幸的兒童能夠身處自由、容忍與負責的氣氛下,在心靈、精神與身體上獲得長期的成長。該村共有十八間房子,每間房子可容納十五個或更多的兒童。每屋均由一對夫婦負責照料,充當孩子的家長;而每個家庭的成員都是來自於同一個國家,因此有英國屋、法國屋、奧地利屋、義大利屋等等之別。兒童進入兒童村的年齡大概是六歲或稍大一些,一直在村中待到十五、六歲時才離開。在離開時,每位兒童還可得到一筆川資,並獲得謀職的幫助。該村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為主,每個家庭都有一間大的起居室,其上是教室,其下則是工作室;如裴斯泰洛齊所希望的,起居室是整個家庭生活的中心。
  在教學方面,兒童一方面可說自己的國語,但學校中是以德語來進行教學,因為德語是鄰近區域的語言。學校的德語教學是以唱歌、遊戲、比賽等方式來進行的,當然學生也可正式學習第二種語言。雖然兒童村的成立是由成人負責,但兒童對於社區中的內部事務也有發言的權利,兒童們可以選出自己的委員會與執行機構。總之,該村的學校類型可說是進步主義式的(progressive),其成立與早期的進步主義學校有許多相似之處。此外,經費方面除了有蘇黎士市政府的補助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曾予以支助。
  裴斯泰洛齊兒童村的設立,後來廣受各國模仿;臺灣桃園的國際兒童村,就類似於裴斯泰洛齊兒童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裴斯泰洛齊兒童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