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鋸胸粉扁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 1758) 鋸胸粉扁蟲 細扁甲科(Silvan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58屬約500種。小型甲蟲,體長小於1.5cm。體型兩側約略平行而扁平,體色多半為紅褐色或黑褐色。頭部突出於前胸背板外,眼睛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長度大於前胸背板寬度,9–11節,呈絲狀、念珠狀或微弱的球桿狀;頭部顳顬(temple,眼睛後方的突出部)圓滑或半直角形;前胸背板一般常大於寬或長寬略等,兩側或角落常有鋸齒或其他突出結構;翅鞘完全覆蓋腹部,多半具有明顯的點刻列。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野外的種類多半出現於枯倒木樹皮下或枯枝落葉堆中,可能以當中生長的真菌為食,少數種類則會為害人類積存的穀物,甚至成為全世界性的害蟲。 細扁甲科在臺灣有9屬22種的紀錄,其中鋸胸粉扁蟲屬(Oryzaephilus)有2種。本屬因為前胸背板兩側具有6-7枚齒狀構造而得名。具有類似特徵的還有其他的屬,但是本屬的前胸長遠大於寬,前胸背板有一對明顯的長凹陷,中央為細隆脊,加上頭部顳顬(temple,眼睛後方的突出部)明顯突出,可與其他類群分別。本種體長1.7–3.3mm,體色黑褐色,被覆半直立的金黃色短毛;頭部長寬略等,觸角末端節略為膨大,其餘為念珠狀;複眼突出頭部兩側的程度約與顳顬突出相當;翅鞘有明顯點刻列,各翅鞘每兩條點刻列間有隆脈相隔,共有4條隆脈。另外一種大眼鋸胸粉扁蟲(Oryzaephilus mercator (Fauvel))的複眼則較顳顬更為突出,可以區分兩者。本種的種小名是指產於南美洲北邊的蘇利南(Surinam)。 本種幾乎分佈於全球,是有名的積穀害蟲,可能隨貨物運輸而散佈到全世界各地。在臺灣分佈於低海拔的人類棲所附近,特別是倉庫等環境。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鋸胸粉扁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細扁甲科
中文亞科名: 細扁甲亞科
拉丁種小名: surinamensis
拉丁亞科名: Silvan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Silva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Oryzaephil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鋸胸粉扁蟲
英文名: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描述:
卵在剛產下時為光滑半透明,隨著時間過去漸漸變為乳白色,外形微細長橢圓形,約0.7mm長,0.25mm寬。幼蟲身上為乳白色或淡黃色,胸部背板有著暗色斑帶,剛毛發達,無腹足。初齡幼蟲體長約0.8mm,到了終齡體長可達4mm。有時會在穀物中製造蛹室以化蛹,但也可直接化蛹。成蟲前胸背板外緣為鋸齒狀,是名稱的由來。身體細長,翅鞘佈滿點刻,體長約2-3mm,體色深褐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作者: 詹美玲, 探索家中昆蟲團隊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