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紙質檔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蘇敏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要是指文書檔案,是一種以紙張作為載體的檔案,現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雖然目前出現了膠片和磁帶等形式的檔案,但由於諸多原因,紙質檔案仍占多數,如保存備查的命令、報告、決議、會議記錄、總結、章程條例、外交條約、統計報表、公文、圖紙、信札、戶籍、帳冊、契約、證書、書稿、日記、家譜的原本和原稿,為了便於使用和檢查,仍要寫在紙張上面。
  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也是對世界檔案事業的重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絮棉絲製成的絮紙和用麻類纖維為原料的壩橋紙。西元105年蔡倫用麻頭、破布、樹皮、廢魚網製成新型紙--「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的蔡倫紙,為人類提供了廉價的書寫材料。使文書、檔案和其他文獻載體、記錄方式,逐漸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質檔案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西漢墓中出土的西元前179至西元前150年間的紙質地圖殘片。東漢時期開始用紙書寫文件,魏晉(西元4世紀)以後紙質文件逐漸增多,但官府文件仍以簡牘為主。西元403年底,桓玄代晉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紙書寫,從此紙質檔案大量產生。據記載,西元220-589年,當歐洲人認為自己找到最好書寫材料的羊皮紙時,中國在各個領域已普遍使用了紙張,並且從3世紀左右,造紙術開始傳到越南和朝鮮,此後,在5世紀傳入日本。西元7世紀傳入印度,西元8世紀後經阿拉伯國家傳到埃及,西元12世紀中葉傳入歐洲、美洲各國,乃至全世界,促進了世界檔案事業的發展。紙張的使用導致了檔案文件數量的急劇增加。例如:使用紙張之前,羅馬教皇在1243至1245年的11年間,每天平均形成檔案730件,使用紙張以後的1294至1303年9年間,每天平均產生50,000件,增加了60多倍。又如,法國國王在造紙術傳入的初期平均每天產生檔案7件,100年後增加到平均每天40多件。
  紙張的使用促進了檔案工作的變化,由於檔案數量的增加,使得檔案保存地點的固定化。紙質檔案的使用為檔案的整理、保管和統計提供了方便。目前,聲像檔案和機讀檔案在全部檔案中所占的比重已有顯著增長,但是,它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排擠掉紙質文字檔案,因為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法律效力和憑證作用問題,保密問題以及便於使用問題等。鑑於紙質檔案的優點甚多,因此,它在世界各國的檔案館的總藏中仍占很大的比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紙質檔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