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終端機 - 教育百科
X | |
終 | |
端 | |
機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X terminal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直接連接乙太網路並以X伺服器方式運作的智慧終端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X終端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X Terminal |
作者: | 張宏慶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X終端機源起的動機,乃是藉著電腦產生較為簡單及親切的使用者介面,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程式共享,進而增進對電腦資源的使用。 當價格經濟的桌上(Desktop)平臺工作站,藉著能符合連上UNIX伺服器之使用者介面的標準陸續推出後,X終端機配合高質的視窗環境,可以藉由極小的程式片斷(Minimal Code)來服務從區域網路上所提出特別之應用方面的需求。因此,經由網路使用者可取用許多在不同伺服器上的應用程式。 X終端機使用者介面推出,起源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thena計畫。該計畫開始於1980年代的早期,其起初的目的是要將數千臺的工作站連上全校性的校園網路。在Athena計畫中的一部分,就是要發展一種X視窗的使用者介面,以便在各種不同硬體架構上定義視窗系統。從1984年起,X終端機經過了許多發展階段,後來也漸漸地贏得了工業界的青睞。約在1988年,召集了一個麻省理工的X國際性會議,該會議制定了一些工業界標準以供業界及使用者遵從。 藉著一些發展工具集(Toolkits)的輔助,X發展者得以更便利地製作符合標準協定的使用者介面。這些工具集所包含的特色有如下幾種:選項單(Menu),按鈕(Button),捲軸槓(Scrollbar),本文視窗(Text Window),及使用者的偏好(User Preference)。X的工具集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以X、Xlib及Intrinsics為基礎的工具集。 卡內基—美濃(Carnegie Mellon)及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定義了一些以X為基礎的工具集。卡內基一美濃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簡稱CMU)、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及Sun Microsystems公司建立了一些以Xlib為基礎的工具集。Sun公司的OpenLook被廣泛地接受且被視為X視窗系統的一種版本。麻省理工學院為Athena建立了一套以Intrinsics為基礎之工具集的版本。Motif被開放軟體基金(Open Software Foundation,簡稱OSF)接受成為工具集的一個標準。 Athena計畫的成果,最後終被工業界接受成為商業化產品,所被接受者不僅包括發展出的使用者介面,並包括其所定義的工作流程(Work Flow Definitions)。該工作流程的協定(Work Flow Protocols)使X終端機得以連上包括許多工作站的異質環境(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許多廠商提供能符合X終端機定義的產品。這些廠商包括Network Computing Devices(NCD)公司,讓廠商只提供X終端機的產品,其他以工作站為主的廠商如迪吉多(DEC),惠普科技(Hewlett Packard)及IBM等提供能符合這些標準的許多產品。 X終端機起初是為了應用在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CAD/CAM)之領域。當工程師們想使用一些與設計和製造有關的資訊時,可從放在迷你電腦中的套裝軟體中擷取。這些套裝軟體陸續移植到伺服器後,可經由所製訂標準的加強功能來取用。X終端機常應用在資料的存取及對小量資料的區域計算,藉此,一些以訂位系統為主的代理商及從事商業行為的使用者,便可使用X終端機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X終端機陸續為許多共用應用程式(Shared Applications)所接受,顯示開放式系統架構的靈活性。在此架構下,不同的X終端機、個人電腦及工作站均能同時並存於同一網路。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X終端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