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行動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Action Theory
作者: 林義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行動理論係自一九三○年代以來盛行於歐美的社會學理論。該理論導源於韋伯(Max Weber)的社會行動概念,經茲南尼基(F. Znaniecki)、麥基佛(R.M. MacJver)、派克(R. Park)、湯瑪斯(W.I. Thomas)等學者的倡導與發揚,至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時已發展成為體系完整且範圍極為廣泛的理論。
  社會行動理論的內容可由帕森斯及其同事的有關著作中發現,其中比較重要者有:〔社會行動的結構〕、〔行動理論通論〕、〔社會體系〕、〔社會體系與行動理論之演化〕等書。其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第一、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社會行動。此種觀點係韋伯的基本社會學見解,亦為所有社會行動論者的共識。選用「行動」(action)而非「行為」(behavior)的概念,係由於行動涉及主動的、創造的、心智的「有意的動作」,而行為則只是刺激與反應的機械式聯結。換言之,行為不涉及思想的歷程,而行動則包含行動者主觀的意義。
  第二、社會行動涉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行動者所表現的一連串單位行動(unit act)。所謂單位行動包括幾項基本要素或特質:(1)單位行動指一個 「行動者」的存在;(2)行動者透過行動以達成目標;(3)行動發生於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該情境中存在著行動者無法控制的情境條件(如體質、遺傳及外在環境的阻礙),以及行動者能發揮控制力的事物(如各種工具或手段等);(4)行動者受到規範、價值或理念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手段藉以達成預期的目的。因此行動者雖然在社會情境中從事評價與選擇,但不可能做完全的自由抉擇,只是意味著行動者「志願的」做成決定而已。
  第三、行動者的行動並非零散的出現,而是以不同的類型有系統的相互聯結,組成一群行動體系(action systems)。社會中的行動體系包括有機行為體系(behavioral organism system)、人格體系(personality system)、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與文化體系(cultural system)。有機行為體系指人類的生理體系,人格體系指動機、精力及慾望等,社會體系指社會成員互動的過程、模式或結構,文化體系則是價值觀念、道德及信仰等的總稱。有機行為體系是行動體系最基本的單位,其他三個體系則係用來滿足與適應有機體的需要。
  第四、任何行動體系均須執行四大功能,即所謂(A)適應(adaptation)、(G)達成目標(goal attainment)、(I)整合(integration)及(L)潛在的模式維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帕森斯以為AGIL架構既可用以分析二人之間的互動,亦可分析所有的行動體系。
  社會行動理論雖然風行一時,但涉及個人的或微觀的分析已為其他理論所吸收,而社會的或鉅觀的探討又未適度的整合,因而目前不僅盛況不再,其重要性亦已減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行動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