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縢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ㄇㄧˋ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té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éng
解釋:
[動]
封閉、纏束。《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緄縢。」漢.毛亨.傳:「縢,約也。」
[名]
1.繩索。《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續漢書志.第三○.輿服志下》:「乘輿以縢貫曰珠。」
2.綁腿布。《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3.囊。通「幐」。《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遼史.卷五二.禮志五》:「負銀罌,捧縢,履黃道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封閉、纏束。《說文解字.糸部》:「縢,緘也。」《玉篇.肉部》:「縢,約也。」《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緄縢。」漢.毛亨.傳:「縢,約也。」《後漢書.卷七七.酷吏列傳.陽球》:「諸奢飾之物,皆各緘縢,不敢陳設。」

2. 繩索。《字彙.糸部》:「縢,緘繩。」《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續漢書志.第三○.輿服志下》:「乘輿以縢貫曰珠。」

3. 綁腿布。漢.劉熙《釋名.釋衣服》:「幅,所以自偪束。今謂之行縢,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廣韻.平聲.登韻》:「縢,行縢。」《字彙.糸部》:「滕,又行縢,纏束其脛,自足至膝。」《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4. 囊。通「幐」。《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遼史.卷五二.禮志五》:「負銀罌,捧縢,履黃道行。」

5. 「金縢」:古代用以放置公文檔案之金匱。《淮南子.精神》:「故通許由之意,金縢豹韜廢矣。」晉.左思〈魏都賦〉:「闚玉策於金縢,案圖籙於石室。」

注音: ㄊ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