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斯圖加芭蕾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uttgart Ballet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司圖加芭蕾舞團」(Stuttgart Ballet)前身為「渥特堡省立劇院芭蕾舞團」,1759年渥特堡公爵卡爾.尤金(Karl Eugen)邀請法國年輕編舞家尚喬治.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擔任該團芭蕾指導,1766年該團即躍上著名舞團之列。由於公爵的奢華導致財政陷入困境,補救的措施只好徹底縮小舞團,而諾維爾於1767年亦離開舞團前往維也納。1771至1794年雖有芭蕾舞校附屬於該劇院,但舞團仍未回復受注目的狀態。直到1824年底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加入該團任芭蕾指導至1828年三月,菲利浦.塔伊歐尼離開舞團往國際發展,舞團又再度回到地方色彩的格局。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舞團沒有特別引人注目的改變,直到1958年尼可萊斯.貝里歐佐夫(Nicholas Beriozoff)繼任後他加強舞團古典芭蕾基礎訓練,建立浪漫芭蕾舞劇,幫助與啟發年輕舞者創作。1961年由約翰.柯蘭可(John Cranko, 1927-1973)擔任舞團藝術總監,並將舞團推至國際舞壇最高聲望,亦是該團黃金時期。不料,1973年柯蘭可卻於舞團國際巡迴演出中在飛機上因心臟病發去世,柯氏的成名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馴悍記》、《歐尼金》等皆是舞團的代表作。在柯氏栽培下主要舞者有瑪夏.海蒂(Marcia Haydee)、雷.巴勒(Ray Barra)、李察.克勞根(Richard Cragun)、柏吉.蓋爾(Birgit Keil)、艾剛.梅森(Egon Madsen)、海恩茲.克勞斯(Heinz Clauss)等,1974至1976年雖由葛蘭.泰特利(Glen Tetly)繼任,但他卻從未真正地掌控過舞團,舞團的延續,實因有柯氏殘餘的豐富面充實的舞碼緣故。1976年瑪夏.海蒂繼任藝術總監,至1996年夏天辭去該職。舞團舞碼除繼續維持柯氏舞碼之傳統外,另引進許多當今國際著名編舞家作品,如范.曼恩(Ven Manen)、毛里斯.貝嘉(M. Bejert)、奴麥爾(J. Neumeier)、瑪夏.海蒂、那邱.杜瓦托(Nacho Duato)、益里.季利安(Jiri Kylian)、阿胥列.基剌(Ashley Killar)、贊內拉(Renato Zanella)、史蒂芬.拖斯(Stefan Thoss)、羅貝爾.奧利維拉(Roberto de Oliveira)等,自1996年起由瑞得.安德森(Reid Anderson)擔任藝術總監。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Oxford Universuty Press1998 New York.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斯圖加芭蕾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