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蛇目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小蛇目蝶 Mycalesis francisc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Mycalesis francisc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小蛇目蝶,又名眉眼蝶、擬稻眉眼蝶。 台灣產的眉眼蝶屬(Mycalesis)共有7種,外形都很相似。本種跟單環蝶(M. sangaica mara Fruhstorfer)最為相像,但是本種翅腹面的縱走條紋略呈藍紫色,且前翅背面有兩枚眼斑,跟單環蝶的白色縱條跟單枚眼斑不同;本種在前翅背面靠近後緣處長有比底色更深的毛叢,此一特徵未見於其他的同屬種類,可資區辨。卵半透明黃色,球形。幼蟲頭部黑褐色,長有一對粗短的突起;體色大多為枯黃色,側面有不明顯的斜紋,腹部末端也有一對錐狀的突起。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22-26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暗褐色,前翅外側有一大一小兩枚眼斑,靠近後緣處有褐色叢毛性標,後翅前緣則有灰白色的性斑與深褐色叢毛。後翅外緣呈不明顯波浪狀。前、後翅腹面底色較背面淡,低溫期會變得較為黯淡,靠外側有呈弧狀排列的大、中、小型眼斑七枚,眼斑的內側則有一道淺藍紫色縱紋。眼斑會有季節性變化,低溫期呈消退趨勢,甚至消失。雌蝶與雄蝶類似,但體型較大,也沒有性斑、性標。 本種為中型蝶類。M. francisca (Stoll)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緬甸、中南半島、華南、日本、朝鮮半島與台灣等地,在台灣的族群被視為特有亞種,普遍分布於全島平地到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以及綠島、蘭嶼、小琉球等離島 ,為一年多代物種。成蟲在森林內或邊緣活動,吸食樹液與腐敗水果的汁液。幼蟲取食禾本科的白茅、颱風草等植物,受驚擾時會蜷曲身體乃至滾落地面。蛹懸吊於寄主植物葉片或莖桿上(濱野,1986﹔李,1990;張,1999;李與王,2007)。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小蛇目蝶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亞科名: 眼蝶亞科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中文族名: 眼蝶族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鱗翅目
中文科名: 蛺蝶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總科名: 鳳蝶總科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Satyrinae
拉丁亞種名: formosana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屬名: Mycalesis
拉丁族名: Satyrini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科名: Nymphalidae
拉丁種小名: francisc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apilionoide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