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設記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memory
作者: 陳李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後設記憶(或稱統合記憶)指個人知覺到自己的記憶容量及處理記憶學習的能力。後設記憶代表個人對自己記憶歷程的理解與調整。此詞來自傅來福(J.H. Flavell)在一九七一年的研究。他認為影響記憶歷程的因素包括敏感性(sensitivity)與變異性(variability)兩項。敏感性指個人能理解到或覺察到在不同學習情境下應該如何適當的表現。例如在某種情境下,是否能記住某些東西,或是能長久記住某些事物。變異性是指個人能了解所有可能影響記憶結果或記憶表現的因素,其中包括學習材料、個人因素或學習方法等。
  有關後設記憶的敏感性方面的研究,大都就個人在記憶活動中被誘發或自發的行為加以探討。傅氏在一九七八年指出:誘發活動可以增進學齡兒童的記憶表現。自發行為的研究大都探討兒童是否覺察到學習或記憶過程中那一種方法或策略最利於記憶或學習。
  有關後設記憶的變異性方面研究大都從個人變項、工作變項、策略變項及變項之間關係等方面加以探討。個人變項方面,以探討個人對自己記憶容量或能力的預測為多。根據尤森(S.R. Yussen)和李維(V.M. Levy Jr.)一九七五年的研究指出:年齡大的兒童對自己記憶能力的預估比年齡小的兒童精確。又根據布朗等人(A.L. Brown, J.C. Campione & D.A. Murphy)一九七七年研究發現:學生對語文材料正確預估記憶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
  工作變項方面,主要的是探討學習材料內容或訊息型態的難易程度對個人檢索知識的影響。根據多項研究(如M.A. Kreutzer; F.M. Danner等人研究)皆證實學習材料難易度的覺察會影響記憶的表現。
  策略變項方面,主要是以探討學生是否能理解到有那些方法或策略對記憶或學習表現有效。根據布朗等人(A.L. Brown; D.J. Ritter)研究發現:能具有覺知學習策略或方法的學生比未具有者,在記憶及學習表現上有較佳的效果。同時,覺知學習策略的能力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總之,後設記憶是指個人知道用何種方法可以使自己記得更多,何種材料更容易記憶,及在何時能適時檢索出訊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設記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