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分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rriculum Tracking
作者: 徐超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程分軌意指將學生納入不同的軌道接受教育。以美國為例,語文的學習一般可分成四軌:古典語文、拉丁科學語文、現代語文及本國語文。這種分軌的課程安排,美國約在一八九三年即已見諸文字記載,延續至今將近百年。又如美國於一九五六年在華盛頓特區的高中,實施的四軌課程,該課程的基本假定為能力不同的學生,皆需學習基本技能,如其間個別差異較小的班級,獲得的效果必較好。此四軌為榮譽軌(honor)(適合於能力較強的學生);大學預備軌(適合於準備升入大學,卻不合或不欲就讀榮譽軌的學生);普通軌(適合於未達大學預備軌,或不擬就讀大學預備軌的學生)及基礎軌(適合於學術能力有障礙的學生)。而在一般高中,大致分為大學預備軌、普通教育軌、職業或技術準備軌、榮譽軌及精修軌(advanced)。
  課程分軌的措施常見的爭議點為:學生納入不同軌道的依據為何?性向、興趣、能力、學業成就、生涯規劃、教育需求或社會階級等等;各種不同軌道之間如何互轉?如何解決不同軌道的課程與教學品質的差異?如普通軌課程在課程與教學上遭遇的問題有:內容令人厭煩且不具挑戰性、班級氣氛缺乏刺激作用、教師期待低等等。而在高低成就軌的學生也常接受不同的課程與教學品質,如低成就軌學生學習內容是較具體和實用的技能,教學速度緩慢,分配的作業通常較容易而較少變化。
  除此而外,研究界和大眾還質疑在民主社會中,課程分軌所面臨的三大問題:(1)此種措施真能發揮功效嗎?亦即課程分軌真能讓學校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嗎?(2)此措施公平嗎?是否犧牲了大多數學習不利者的利益來成就少數精英?(3)此措施是否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有礙社會流動?如目前的學校有升學預備軌及就業準備軌,亦有所謂的能力分班(組)的課程軌。由於能力的評鑑尚無十分精確的辦法,分軌時可能無法排除社會階層所造成的不平等,而此分軌往往因制度本身之僵化,造成學生轉軌之不易,將使分軌成為個人未來地位的決定基礎,造成社會流動之不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分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