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傳播 - 教育百科
資 | |
訊 | |
傳 | |
播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作者: | 黃世雄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韋佛(Warren Weaver)對傳播(Communication)的定義普遍為人們所接受。他認為傳播即是一個人的思想(Mind)能夠影響到別人的全部過程。思想可用文字、口說、音樂、圖畫、戲劇、舞蹈、訊號及人類的全部行為達到傳播功能,韋佛也曾把傳播一詞擴大其定義,那就指兩種機械裝置之間互動的整個過程,亦即今日資訊系統的基本要件。簡言之,傳播功能一旦產生則意境得以傳達。人們利用資訊傳播而分享彼此間的生活經驗。資訊(Information)就是指能被利用的(Used)、轉換的(Transferred)或傳播的(Communicated)知識(Knowledge)、情報(Intelligence)、事實(Facts)或數據(Data)而言。資訊的基本特質有:是存在的、可獲取的,是語言的,是可認知的,是可表徵的以及是有意義的。資訊來自於經驗、觀察、互動及閱讀。資訊傳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的效率與效益之良窳,端賴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的建構而定。建立資訊系統需要6個因素的組合:(1)輸入(Input):包括數據、原文、聲音、圖像等經由適當的規則、格式、處理而轉入系統。(2)模式(Models):包括程式、邏輯與數學模式的組合,透過這些模式將數據輸入與儲存並產生預期的結果或輸出。(3)輸出(Output):可說是輸入的另一面,亦即資訊系統的產品(Products),那就是提供機構內外各管理層次與使用者有效的資訊。(4)技術(Technology):可說是資訊系統運作的關鍵,它包括3個要素,即技術人員:如電腦的操作員、程式師、資料處理員、電訊專家;軟體:即電腦程式,藉著它硬體得以運作;以及硬體:係指資訊系統的所有裝置,如主機、監視器等。(5)資料庫(Database):可就實體(Physical)與邏輯(Logical)兩方面說明。實體方面係指資料庫的儲存媒體,例如磁帶、磁碟、磁卡、微捲等。邏輯方面則是最重要的一環,亦即如何做到精確的查尋資訊,以迎合終端使用者(End-User)的需求。(6)控制(Control):係指讓整個系統能有效且順利安全地運作,不致有任何錯誤發生。綜言之,資訊傳播係指上述有效的組合,期使資訊的傳播得以順利、正確而有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傳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