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見異而遷 - 教育百科
ˋ
ˋ
ˊ
  • 漢語拼音 jiàn yì ér qiān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yì ér qiān
釋義:
猶「見異思遷」。見「見異思遷」條。01.《照世盃.卷四.掘新坑慳鬼成財主》:「切不可半途而廢,蹈為山九仞之轍。更不可見異而遷,萌鴻鵠將至之心。」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見異思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典源:
此處所列為「見異思遷」之典源,提供參考。 #《管子.小匡》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墅,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今夫士(1)群萃而州(2)處閒燕(3),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4),旦昔(5)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6)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注解〕 (1) 士:即今之所謂讀書人、知識分子。 (2) 州:聚。 (3) 閒燕:指安靜、清淨之處。或指學校。此處或以「州處」為斷句,「閒燕」屬下句。 (4) 弟:通「悌」。順從、尊敬兄長。 (5) 旦昔:即「旦夕」。朝夕,早晚。昔,通「夕」。 (6) 異物:不同的事物,指非本行之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國語.齊語六》
書證:
01.《照世盃.卷四.掘新坑慳鬼成財主》:「切不可半途而廢,蹈為山九仞之轍。更不可見異而遷,萌鴻鵠將至之心。」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見異而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