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郡國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郡國學是漢代郡國所設立的學校。漢代地方官吏設立學校者首推蜀郡太守文翁;文翁在景帝末年時擔任蜀郡太守,為促進蜀地的文化水準,特意加強文教,選派所屬郡縣小吏中的優秀者,遣送至京師隨博士學習經書和律令(此時中央尚未設太學),學成回蜀後,派升較高職位。此一措施大為提高地方官吏的水準。此外,文翁更在成都設立學校,招收平民學生,免除其徭役,畢業成績優異的,可任郡縣屬吏,其次則擔任稱為孝弟力田的鄉官(職掌教化鄉民和指導農務)。文翁的刻意興學和鼓勵就學措施,激發了蜀地人民樂於向學的風氣,故太學設立後,蜀郡人到太學就學的人數,與齊、魯等文化發達地區不相上下。後來,蜀郡之政績傳入朝廷,武帝乃令天下郡國,仿效文翁的措施,設立學校,以推行教化;唯成效不一。至平帝時,王莽秉政,刻意崇尚儒學,乃於元始三年(西元3年)明令郡國地方全面設立學校:郡國級行政區設「學」,縣、道、邑和侯國設「校」,皆置經師一人;鄉設「庠」,聚設「序」,皆置孝經師一人。自此郡國地方教育益趨普及。到了東漢,郡國興學更盛,連一些荒僻的邊區都有學校設置,如西北的武威、東北的遼東都設了郡國學。
  郡國學校的教師除經師外,還有地位更高的郡文學(西漢)或文學祭酒(東漢);除教學外,可能還主導一郡的文教工作。郡國學校的教育內容以自家經學為主;「庠」和「序」程度較低,主要教授〔孝經〕、〔論語〕和道德訓育。郡國學校的另一任務是行鄉飲酒禮,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十月詔令各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其目的在引導鄉民尊親敬長,使民風純樸。至於郡國學校學生的出路,有的選送至中央太學,而後循太學考選管道任官;有些則擔任郡縣屬吏,在各地循察舉的管道晉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郡國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