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絲猴頭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 Sz Hou T´ou Wu
作者: 巫允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傳於四川北部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地。由一名頭戴金絲猴頭帽,手持神杖、板鈴、身掛鷹爪、熊掌等避邪吉祥物的大巫覡率領若干名分別敲打羊皮抓鼓和其它法器的巫覡(羌族稱作:許。參與祭祀舞蹈人數以舉辦活動資金多少而定),進行驅鬼、逐邪、祈求保佑和悼念亡靈等活動的祭祀性舞蹈。作舞場地按祭祀內容而定。如在祭日需祭奠先人,便可在先人墳地進行。在大巫覡的帶領下,以單人縱隊排列,在行進中邊舞蹈、邊念咒語,按逆時針方向繞轉墳墓後,便在墓前做模擬金絲猴和其它動物姿態的舞動,充分體現了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圖騰的崇拜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同時在整個舞蹈過程中,敘述了金絲猴對羌族所作的貢獻和被崇為神靈的古老傳說(遠古時期,羌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宗教經文,這些經文分別書寫在一張張楊樹皮上。有一年春天,先人怕經文經過冬季會潮濕受損,便拿到外面晾曬。不久一隻山羊跑來,吃掉了所有的楊樹皮書寫的經文後便逍遙而去。日落時,先人發現遺失了所有的經文,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坐在樹上的金絲猴,便把山羊如何吃掉楊樹皮經文的過程告訴了先人,並帶領和幫助先人去尋找山羊。經過了千辛萬苦的尋找,他們終於找到了這隻可惡的山羊,便剝下羊皮製成了羊皮抓鼓。後來只要先人一敲打抓鼓,抓鼓即會逐一道出楊樹皮上所寫的經文。所以羌族至今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用於各種祭祀、禮儀的經文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語言和經文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金絲猴,所以後來人們便把金絲猴視作可以驅邪的神靈來崇拜)。在表演這段古老傳說的舞蹈之後,所有的大小巫覡,用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分的鐵籤,穿通兩側面頰和上肢、胸部的肌肉,以不流出鮮血和不疼痛為神靈附體、自己具有神力的象徵。然後再次舞蹈結束祭祀活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絲猴頭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