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拍攝畫面(鏡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hot
作者: 田耐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論是錄影帶或電影片,其實都是由一個個的畫面所組成的,只不過在放映的時候,利用人類肉眼有視覺暫留的特性(如果在一秒鐘內看超過十六張的靜態畫面,就會有連續動態的錯覺),控制放映的速度,於是就有動態的影像產生。卡通的動態也是這樣產生的。因此,「畫面」是錄影帶、電影片及卡通製作的基礎,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畫面取景。
  1.大遠景(extreme long shot, ExLS; very long shot, VLS):大遠景畫面的視野遼闊,涵蓋整個場景的全貌,觀眾可以看到人物的全身,許多的前景及背景。人物在畫面中顯得渺小,通常只有銀幕高度的二分之一或更小。
  2.遠景(long shot, LS; full shot, FS):將大遠景畫面拉近(zoom in)就可以得到遠景畫面。遠景畫面的涵蓋範圍顯著小於大遠景,前景幾乎完全不見了,背景只剩下原來的一半或更窄,人物對畫面的比例變大很多,但仍看得見全身,可以用「頂天立地」一詞來形容。
  由於遠景及大遠景能清楚顯現被攝人物及場景的全貌,所以常用在故事開場的時候,以幫助觀眾建立整體的概念。
  3.中景(mid Shot, medium shot, MS; waist shot, WS):指人物腰部以上(或膝蓋以上)的畫面,多用於座談型態的節目。
  4.中特寫(medium close up, MCU; bust shot, BS):指人物胸部以上的畫面,可拉近被攝人物與觀眾間的距離,在新聞報導及講演式節目中使用很普遍。
  5.特寫(close up, CU):指人物掛肩頸部及頭部的畫面,可以用來強調被攝人物的臉部表情,戲劇型態節目常用。
  6.大特寫(extreme close up, ExCU; big close up, BCU):指人物某一部位(通常是臉部)局部放大的畫面。大特寫偶爾可以用來建立衝擊感(如女主角驚恐的表情),或強調重點(如正確的握筆姿勢),但不宜濫用,否則容易失效,並且會使觀眾產生壓迫感。
  除了上面一系列的取景畫面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術語如:
  過肩畫面(鏡頭)(over-shoulder shot, OSS):從一人背後,取兩人對話的畫面,涵蓋對話者的近景及背對攝影機者的部分肩部,可以明白顯示兩者的關係,採訪及戲劇節目常用。
  依被攝人物是否占滿畫面中的面積,可將畫面取景分為寬鬆畫面(loose shot,被攝人物沒有占滿畫面的面積)及緊縮畫面(tight shot,被擬人物幾乎占滿畫面的面積)。
  依畫面涵蓋的人數多寡,可將畫面取景分為:二人、三人及群體畫面(two shot(2S), three shot(3S), 及 group shot(G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拍攝畫面(鏡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