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質的評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Qualitative Evaluation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質的評鑑係指評鑑的過程將焦點放在描述教育現象的複雜背景、情境與過程,以求充分呈現教育事象的本質與意義,促進理解。
  質的評鑑起於對量化典範的反動;艾斯納(E.W. Eisner)不滿於傳統量化的科學式評鑑方法,乃大力提倡質的評鑑。他所稱的「質的評鑑」係由藝術批評衍生而來,而艾斯納本人所倡導的評鑑方式即為教育鑑賞與教育批評,希望評鑑者充分運用感官能力去覺知各種教育經驗,全面性的描述與解釋其深層意涵,探究教育的條件、過程、互動、品質以及多樣的學習成果,以促進教育進步。
  隨著質的研究典範興起,質的評鑑方法也逐漸發展;其假設是:教育事象並非外在於人、獨立於人,所以評鑑時不能將對象視為客觀的、與評鑑者各自獨立的存在物,也不宜將其化約為數字而忽略其真實的內涵。要掌握對象的本質,唯有透過互動的方式去深究對象的各種特質及其所處的情境,所以質的評鑑所使用的方法,著重在對特定事象的充分描述、充分說明,而不強調大樣本的研究。例如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教育批評,以及漢彌頓(D. Hamilton)和帕雷特(M.R. Parlett)所提倡的「闡明式評鑑」(Illuminative Evaluation),皆著重背景與過程的深度描述與解釋。這也正符合了史鐵克(R.E. Stake)所強調的「評鑑即描述」的概念,認為評鑑者必須將方案詳加描述,以便能自然的、有效的和他人溝通。
  質的評鑑與量的評鑑孰優孰劣的問題,已爭議多年,並無定論。學者多認為二者皆為評鑑方法的一種,方法的好壞自應視其與目的相符程度而定。二者各有其適用之處,亦各能發揮所長,實無須顧此而捨彼,評鑑者應視需求善加運用,以互補長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質的評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