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年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ugendbewegung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青年運動源起於德國。是指青年離開制式的學習環境,在鄉野間和大自然中從事學習的運動。
  青年運動的產生是為了對傳統與現實的反抗。原因是:(1)反對都市生活:工業發達後,人口集中都市,生活中物質的誘惑極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冷淡。青年人由於熱情而厭惡都市,因而嚮往新奇且清新的荒野,於是產生下鄉運動;(2)反對學校生活:一般學校注重智識的灌輸,忽略情意陶冶,刻板枯燥的學校生活無法滿足青年的需求。於是轉而追尋自然生活的刺激與樂趣;(3)對家庭生活不滿: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父母們白天工作,晚上疲憊無法細心照顧兒童。青年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愛,轉而從友誼及群體生活中尋求感情的補償。故青年運動是離開都市、家庭和學校的運動。最初這種運動無組織、且未受到社會的重視。後來教育界人士漸漸發現青年運動的意義,才有計畫地加以指導及支持,而成為重要的教育運動。其中最有成效的即是德國的游鳥運動(Wandervögel)。是由中學生所推動,以奔向自然為目標,後來更以大學生為主,注重文化批判與生活力培育的大學自由運動合流,展開自由德意志青年運動(Frei-Deutsche Jugendbewegung)。游鳥運動與大學自由運動均屬於青年運動,均由青年自發產生,沒有成年人策畫。游鳥運動最早發生於一八九六年,柏林市郊的斯替里茲古文中學(Steglitz-Gymnasium)的學生相約到野外露營,起初無目標與計畫,其中有一名為梅南(Wolf Meynen)的學生,突然想出以「游鳥」稱呼他們的自然生活,運動即因他的提倡而開展。在一九○四年,游鳥運動訂定正式規章;一九○五年出版〔游鳥〕雜誌;一九○八年出版〔游鳥歌集〕,因而取得社會的支持。同時也使得游鳥運動初始的反制度化精神產生了違背,自身陷入制度化中。一九○五年分裂成「舊游鳥」(Altwandervögel)及「新游鳥」(Wandervögel E.V.)兩派,到一九一○年,舊游鳥又分出「少年游鳥」(Jungwandervögel)一派。一九二六年游鳥運動與德國童子軍運動(Pfadfinder)結合,至此失去其原來意義。後來游鳥運動相繼合併於德意志青年團(Deutsche Bundes Jungendring)中,游鳥運動歸附其下,德國青年運動才稍告止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年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