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問題表徵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blem Representation
作者: 何縕琪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問題是一種語意的網狀結構,問題表徵是一種語意了解的過程;學生把原有問題的表徵加以編碼,得到一個有意義的內化的表徵加以運用而獲得所要的結果。
  早期研究「表徵」的學者,視表徵為存在長期記憶的知識結構體,使歷程得以運用結構內的訊息產生活動。近期研究者則認為表徵也表現在作業記憶中對問題或事件所產生的描述。
  在數學中,梅伊爾(R.E. Mayer)將解題分成問題表徵和問題解決二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指理解問題語意和了解數學結構的階段,又分成問題轉譯和問題整合二個次階段。轉譯階段是指在解題時,轉譯問題中的個別敘述句成為內在的心智表徵,然後再組織有關的訊息成為一個與問題情境一致的心智表徵。在此階段,學生所應具備或擁有的是相關的事實知識(例如知道一公尺等於一百公分)、語意知識(例如知道問題「小明比小華多五元」的意思,也暗示著小華的錢比小明少),以及基模知識(例如了解面積問題與速率問題的差異)。整合階段指整合所有的訊息寫出一個解題等式,或者用圖表示出變項間的關係。一個不適當或不完整的問題表徵不僅會造成解題的困難,甚至根本就無法成功解題。何縕琪、林清山曾以小學生為受試者,發現學生在解數學的比較類問題時,不一致問題的表現比一致問題差,正是由於問題表徵的困難所造成。
  在科學概念的學習上,席格勒(R.S. Siegler)認為學生不能立即採用正確的法則(rule)來解題,是因為學生碰到問題時,無法在記憶中將概念主要成分的一個或數個分子轉換成合適的表徵。為什麼學生在解題時,無法形成正確的問題表徵呢?席格勒的研究顯示以下幾個是常見的原因:(1)學生沒有把某一有關因素加以表徵;(2)把無關的因素加以表徵;(3)僅用問題中所涉及的一些外表的特徵來表徵;(4)表徵錯誤,以致未能正確代表原來的問題。
  總之,把原有的問題轉換為合適的科學化的表徵,在解題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問題表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