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磔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zhé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é
解釋:
  1. 國字筆畫名稱。
  2. 古時分裂罪犯肢體的刑罰。
    【例】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荀子.宥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é
解釋:
[動]
1.分裂肢體。《荀子.宥坐》:「汝以為諫者為必用耶?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2.宰割牲畜以祭鬼神。《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名]
一種書法筆法。用筆時向右下斜,今稱為「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分裂肢體。《說文解字.桀部》:「磔,辜也。」《荀子.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劉銖尸棄于市,軍士憤怒,有碎磔其肉以餧犬者。」

2. 宰割牲畜以祭鬼神。《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漢.鄭玄.注:「磔牲以攘於四方之神,所以畢止其災也。」宋.蘇軾〈賀正啟〉:「伏以葦桃在戶,磔禳以餞餘寒。」

3. 分離、割裂。《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分梨單于,磔裂屬國。」

4. 張開。《玉篇.桀部》:「磔,張也。」《晉書.卷九八.列傳.桓溫》:「溫眼如紫石稜,鬚作蝟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元.郝經〈趙邈齪伏虎圖行〉:「鐵鬚張磔疑有聲,赤吻瀝血猶帶腥。」

5. 書法筆法之一。用筆時向右下斜,今稱為「捺」。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若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

注音: ㄓ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