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é mǎ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河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é mǎ |
解釋:
動物名。哺乳動物綱偶蹄目河馬科。灰褐色,軀幹肥大壯碩。四肢短小,各具四趾,趾間有蹼。頭大而略呈四方形,嘴寬闊,眼耳均小。皮厚毛少,可製皮靴、皮鞭等。齒巨,可作為裝飾品。群居於非洲沼澤、河、湖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河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ippopotamus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Hippopotamus amphibius (Linnaeus, 1758) |
|
形態: 眼突出,耳長約10公分,在頭部後上方,體毛稀疏,身體暗褐色,腹部偏淺紫色,皮膚腺體會分泌粉紅色的血汗,保持皮膚濕潤;頭軀幹長290~505公分,尾長40~56公分,肩高150~165公分,體重1,000~4,500公斤,雄河馬體型較雌河馬大,上犬齒長度可達23公分,下犬齒長度則可達70公分,其中30公分露在牙床外,重量可達3公斤,上下顎可張開150度。 |
|
分布: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適當水道的區域。 |
|
生態習性: 喜歡棲息在鄰近草地或蘆葦叢且終年有深水的地區,雨季時分布區域會隨水域增加而擴大,喜歡泡水減輕重力的影響,可潛到水下3~5分鐘,最長可憋氣30分鐘,但不擅泳;如果要換氣或察看四周,只需露出眼睛和鼻孔,頭和身體可維持浸在水中;幾乎整大都在水中或水邊休息,但在晚上可涵蓋33公里的水道距離去覓食,進食通常在離岸邊3.2公里範圍內的陸上進行,有時會跑得更遠,陸上的覓食距離可達10公里,視覺、嗅覺與聽覺均佳,食物以草為主,一天覓食時間約5~6小時,食量僅達體重的1~1.5%,代謝率低,可多週不進食;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7.7~19.2隻不等,或是每百公尺的河岸或湖岸7~33隻,雄河馬沿河岸或湖岸的領域分別為50~100公尺以及250~500公尺,優勢雄河馬常佔據最好的區域。河馬會單獨活動,也可聚成上百隻的大群,但通常一群10~15隻,群體內的成員通常是雌河馬和小河馬,雄河馬傾向單獨活動,擁有領域的河馬會經常在領域的一些固定地點排糞以標示領域,而形成糞堆;河馬有時可忍耐其他個體,但在生殖季爭鬥時,或是雌河馬有小河馬時,攻擊性會增強,若有外來者入侵,河馬會張開大嘴,發出吼聲,或以嘴舀起大量的水向空中噴灑,甚至衝向對手;如果對手還不退讓,則可能以下犬齒互鬥,造成厚皮上多處傷痕,但通常不致死;各地的生殖高峯時間不一,懷孕期227~240天,生殖間隔約2年,一胎1仔,小河馬通常是在陸上或淺水域出生,出生時體重25~55公斤,小河馬會走路前先會游泳,通常在水中吸奶,有時會爬到母河馬背上曬太陽,6~8個月斷奶,圈養狀況下3~4年性成熟,但在野外雄河馬要到6~13歲以後才生殖,雌河馬則要到7~15歲才生殖,野外受保護的族群平均壽命41年,圈養下壽命最高可達61年。河馬會被人捕殺以利用其皮、肉、脂肪和牙,或因運動狩獵、因危害農作物,或因具攻擊性有傷人危險而被捕殺,加上棲地縮減等問題而數量減少,現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 |
|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
|
目: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
|
科: 河馬科(Family Hippopotam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河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