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斯氏腔吻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aelorinchus smithi (Gilbert & Hubbs, 1920)
形態:
頭部大,佈滿特化之強棘鱗;眼睛很大,眼眶下緣有一排特化之強棘鱗,吻長而尖突,吻端有一尖銳的硬棘,吻部腹面佈滿鱗片。口小,下位可突出,頦部有1根短小的鬚。兩頜具錐狀齒數列排成帶狀,體被之櫛鱗具有排列成輻射狀的強棘刺。發光器短呈黑色桿狀與肛門口貼近。魚體全為棕色,腹部顏色略淡。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灣東北部。
生態習性:
分布於300~610公尺深,水溫6~12℃的深海區,深海底棲性,棲息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以多毛類等足類及一些底棲性的小魚為食。繁殖期為初春,成魚會游至較淺海域產卵。
利用:
本種常與日本腔吻鱈一起被捕獲,可能兩者之棲息環境很接近,大型個體可食用,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供作養殖魚類的餌料。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首目: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科: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斯氏腔吻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海洋生物百科
學名: Caelorinchus (Oxymacrurus) smithi
介紹: 有關斯氏腔吻鱈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_斯氏腔吻鱈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學習資源海洋生物百科資料庫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