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Willis, Paul - 教育百科
W
i
l
l
i
s
,
P
a
u
l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llis, Paul
作者: 何明修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Paul Willis是英國的社會科學家,他取得劍橋大學英語文學博士,曾經任教於著名的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被視為英國文化研究的重要大將。目前任教於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並且擔任Sage出版社的《民族誌》(Ethnography)期刊之主編。   Willis的成名之作是出版於1977年的《學習勞動:勞工階級子弟如何獲得勞工階級的工作》(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Work)。相對於七○年代所流行的機械複製論(即主張教育體制是具有封閉性的,將資本主義的階級不平等複製成為不同等級的學歷文憑),《學習勞動》一書採取了民族誌的研究策略,分析一群就讀於高中的工人子弟,他們為何「自願地」放棄了階級向上流動的可能,主動地「學習」一套工人階級特有的文化。   Willis發現了所謂的「反學校文化」(counter-school culture)。這一群被學校認定為不良少年的學生,其實都具有工人階級的家庭背景,他們挑戰學校權威的想法也與特定的階級文化相符應。他們認為正規的學校生活是無聊的,渴望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所以經常學習成年工人階級的文化習慣,例如抽煙、喝酒、打工賺錢等。因此,透過校園內的某種社會化過程,這一群未來的工人階級提早學會了「工作場所的文化」(shop floor culture),他們認為畢業後的體力勞動(manual labor)是「理所當然的」。   Willis繼續提問,工人的小孩是否有機會「看穿」(penetrate)整個資本主義的機制,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可否認地,他們的確洞察到壓迫性的資本主義教育篩選機制,他們有意識地拒絕成這套遊戲規則的共犯,以學校順從來換取未來較「理想」的勞動力市場位置。Willis同時也指出,他們的「看穿」其實仍有限制,因為即使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價值顛倒了,原有的評判標準仍是存在的。故意拒絕較體面的白領工作、主動接受充滿男子氣概的體力勞動,並沒有真正威脅了資本主義,反而使得這個體制能夠更順利運作。   儘管《學作工》是學校民族誌研究的重要經典,但是Willis並不認為自己是教育社會學家。他後續的研究是關於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如流行文化的消費(見1990年出版的《共同的文化》(Common Culture)。此外,Willis也大力提倡民族誌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他最完整的陳述見2000年出版的《民族誌想像(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其中他強力批判後結構主義所倡導的論述分析,而強調日常實踐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