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彩鷸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彩鷸棲息於水田、池塘、河邊等潮濕地區,在臺灣的繁殖為4~7月,牠每窩生蛋3~5枚,為淡乳黃色,有深橄欖色污斑。屬於一妻多夫的鳥類,雌鳥負責下蛋,孵卵及育雛由雄鳥負責。
知識 1:
色型不同但雌鳥較鮮豔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彩鷸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中文屬名: 彩鷸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彩鷸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benghalensis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ROSTRATUL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Rostratul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鴴形目
拉丁目名: CHARADRIIFORMES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彩鷸
英文名: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描述:
雌雄鳥的外形不同,雌鳥較大也較美麗。雌鳥頭頂的頭央線米紅色,身體背面銅綠色帶有紅棕色縱紋。翼形寬圓,覆羽有細窄的黑色橫斑,初級飛羽10枚,飛羽內部灰色,外部有紅棕色斑點。肩部有2至3對淺色較長的羽毛,覆蓋在三級飛羽上,在背部兩側形成淺色縱紋。眼睛很大,位置更靠臉的前方,有助於判斷距離。眼周及眼睛後方白色,喉部與頸部紅棕色,胸部黑色,腹部白色。尾羽短,灰色有土黃色橫斑。喙紅褐色至近黑色,細長,尖端膨大並且下彎。鼻溝長度不及喙長的二分之一。跗蹠與趾橄欖棕色,趾甲相當長。雄鳥頭頂的頭央線淡黃色,背部橄欖褐色有白色橫斑,飛羽內部灰色,外部為帶棕色的橄欖綠色,有深橘黃色橫斑及圓點。背部也有淺色縱紋。眼周及眼後方淺肉黃色有暗色邊框,頸部與喉部污白色,胸部上方淺灰褐色,胸部連接肩部有一白色寬帶,身體腹面其餘部分白色。亞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眼周淺色眼眶不明顯。幼鳥羽絨淺褐色,黑色過眼線由喙延伸到頭後。背部中央有橘紅色縱斑,兩側為黑色縱帶,兩翼也有黑色寬縱帶。喙黑色。
分布:
分布廣泛,包括非洲、馬達加斯加、亞洲中部與南部,以及澳洲東部與北部。台灣分布於低海拔濕地。
作者: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eater Painted-snip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形態:
體長25公分。喙淡紅褐色,靠近基部三分之一為綠色,虹膜暗褐色,腳黃綠色。雌鳥羽色較雄鳥鮮豔,眼睛周圍至眼睛後方白色,頭頂具黃色細紋,頭部其他部分至胸部為暗紅褐色;翼上覆羽綠色,具黑色條紋,胸側至背部具一明顯白帶,胸、腹部皆為白色。雄鳥覆羽具淡黃色斑紋,眼睛周圍至其後方黃色。幼鳥外形和雄鳥相似,但覆羽較灰且有黃色小斑點。
分布:
共2亞種,分布亞洲東南部、南部、婆羅洲、印尼、澳洲的中北部、東部和東南部、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等地。
生態習性:
棲息於內陸沼澤、水田、河岸等濕地。生性隱秘,在晨昏和夜間活動,會飛離沼澤至開闊的草地和耕地覓食,白天則隱藏於草叢中。單獨或多達25隻為一群一起覓食,以昆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主要的食物。行走時或用喙刺探食物時,身體會有節律的上、下擺動,一旦受干擾,會突然停止不動,除非入侵者很接近,彩鷸才有可能飛起。飛行時雙腳懸吊,飛行速度緩慢。雌鳥求偶展示時會發出輕柔的“koh,koh,koh”聲,尤其夜間特別明顯;受驚擾時通常會保持安靜,但有時會發出響亮的“kek”聲。巢築於沼澤或草澤的植物上,偶而築在茂密的稻田內;屬於一妻多夫制,雌雄鳥皆會展開翅膀進行展示。同一隻雌鳥會和多隻雄鳥交配,產下好幾個窩卵,之後離去由雄鳥負責孵卵和育雛。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彩鷸科 (Family Rostratu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彩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