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艾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ài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ài |
解釋:
[名] 1.參見「艾草」條。 2.比喻老人、年長的人。《史記.卷四.周本紀》:「瞽史教誨,耆艾脩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 3.美好、漂亮的人。《孟子.萬章上》:「知好色,則慕少艾。」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六齣:「積得些金帛,娶了些嬌艾。」 4.姓。如清代有艾元征。 [動] 1.盡、斷絕、停止。如:「方興未艾」。《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艾。」《左傳.哀公二年》:「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 2.培養、養育。《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通「乂」。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中名:盾果草 俗名:五月艾 植物型:外型變異極大,由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 |
|
知識 1: 秋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艾 | |
中文科名: | 菊科 |
中文門名: | 種子植物門 |
拉丁門名: | SPERMATOPHYTA |
花種類: | 其他 |
學域-大分類: | 植物-維管束植物類 |
紀錄類別: | 維管束植物知識單元 |
中文界名: | Plantae |
拉丁界名: | 植物界 |
生活型: | 草本 |
葉種類: | 單葉 |
生態分布: | 台灣 |
植物等級: | 原生 |
花序種類: | 圓錐(複總狀) |
拉丁屬名: | Artemisia |
果種類: | 瘦果 |
中文綱名: | 雙子葉植物綱 |
保育等級: | 中等 |
拉丁種小名: | indica |
拉丁綱名: | DICOTYLEDONS |
拉丁科名: | Compositae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艾 |
英文名: | Artemisia indica |
描述: 種外型變異極大,由多年生草本(株高約50 cm)至亞灌木(可達200 cm,多見於中、高海拔),全株被毛或無毛。中部莖葉具葉狀的假託葉,葉長橢圓形或卵形,7-12 ´ 3.3-10 cm,羽狀分裂,裂片2或3對,裂片卵形或長披針形,先端鈍形,全緣或齒緣;上表面被蛛絲狀毛或近無毛,下表面密被白絨毛。 |
|
分布: 廣泛分佈於平地至高海拔。</p> |
|
作者: | 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
授權方式: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iānn |
解釋:
|
|
音讀: | ngā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