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輔導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uidance Strategy
作者: 劉焜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輔導工作從治療、預防到發展,各個層次的目標不同、技巧不同,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最適當的方法去達成預期的目的。輔導策略就是達成輔導目標所採取的具體方法;有人將輔導策略分為關係策略(關注、回饋)、認知策略(閱讀治療、認知改變)、制約策略(行為練習、行為改變)、模仿策略(角色扮演、示範作用、同儕輔導)、環境策略(家庭諮商、改變環境)、自制策略(自我管理)等。事實上,輔導策略很少單獨運用。茲從不同的角度闡明輔導的策略。
  任何輔導策略都是對於來談者的人格給予心理刺激,促使其人格改變,修正對人對事的觀點與感受,導正行為使其有良好適應。因此,輔導策略的對象是人格,其手段應該是直接訴諸於心理的,治療者與來談者之間,人與人的關係非常重要,生活、行為、態度、語言就成為治療的重要情境和手段。輔導的終點是幫助個人的行為能適應社會,達成自我實現,乃是有客觀績效的,但是在次序上應該從人格的改造著手,最後達到來談者自我覺知的行為之自制。茲敘述如下:
  1.訴諸理性的策略:認知所引起的問題應該提供認知上的了解,譬如提供訊息、加以解說,此類稱為「教育治療」。「文獻治療」也屬於這一類,即推薦有益於解決問題的參考文獻,使來談者獲得知識去改變自己的見解。如果藉閱讀而感動、刺激情緒而得到治療效果,就屬於訴諸情緒的輔導策略。
  2.訴諸感情的策略:許多心理治療都屬於這個範疇,「淨化治療」就是讓來談者自由表達反感、怨憤、恐懼等消極否定的情緒,然後產生積極肯定的感情。「諮商」與「遊戲治療」也會用到它。「心理劇」是藉演劇的形態,自由表達反感或抗拒,也屬於「淨化」作用。「投射法」技巧一方面是診斷,另一方面也有治療的目的。「精神分析」是要把潛意識裡的衝突、矛盾感情、對立、焦慮等,藉特殊的人際關係去引導出來,讓患者去意識到它,達到治療的效果。與潛意識有關的就是「暗示療法」,「催眠治療」也屬於此。
  3.訴諸活動的策略:訴諸身體活動的有「作業療法」,操作機器、農耕器具等都是訴諸感官與運動功能,使其從事朝向目標的活動,進一步與社會生活取得關聯。「遊戲治療」、「劇化療法」都是把重點放在活動,但是其內容有屬於個別的,也有採取團體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如果是利用同儕動力關係的,也屬於此。
  4.訴諸環境的策略:如「家族治療」就是環境調整法的一種。環境調整的目的在於改變環境去達成人格重組的功能」。究竟環境中的那些因素形成目前的問題,此即「環境診斷」,唯有正確的環境診斷才能促進「環境調整」。「環境」包括三個層面,即:(1)環境因素的診斷 ;(2)物質環境與人際關係的環境;(3)地理環境與心理環境(個別差異)。在運作上,應該先從心理環境去處理,然後人際關係就會浮現出來(包括親子關係、交友關係、師生關係等)。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派別眾多,根據其內涵可以要為歸類上述策略之中。同一種心理治療,因其使用時的重點不同,可以根據事實歸到不同類別的策略去,如此彈性運用,輔導策略更能夠發揮績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輔導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