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齋醮 - 教育百科
ˋ
zhāi ji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i jiào
解釋:
  1. 請僧人、道士設壇祈福。
    【例】古時若遇久旱、瘟疫、天災等狀況,民間都會以齋醮方式祈求平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齋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i jiào
解釋:
僧人、道士設壇祈福。唐.王健〈同于汝錫遊降聖觀〉詩:「聞說開元齋醮日,曉移行漏帝親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因念亡夫恩義,思量做些齋醮功果超度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齋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齋醮為對道教儀式的傳統稱呼,俗稱「道場」,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上書表章,以禱神靈。「齋」原指清潔。中國古代祭祀鬼神,必先齋戒沐浴,耳不聽樂,心不苟慮,手足不苟動,以防邪物和嗜欲,才能交於神明。道教繼承古制,在行儀前也必須齋戒。「醮」則指祭祀祈禱。齋醮合稱就是指道教的諸般祭禱儀式,設壇擺供,誦經禮懺。早期道教的儀式較為簡單,也不統一。東晉、南北朝時,陸續經過整理,如南朝陸修靜、北朝寇謙之等,才形成較完整的儀範和程式,出現靈寶六齋、九齋、十二齋等齋法。後經唐、宋、元各代,隨道教的發展而盛行,又因道教各派在各地發展形成而有所變異,其中尤以帝王所行的齋醮規模較大,乃為國祈安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齋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