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嘉興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律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嘉興藏〕又名〔徑山藏〕。為明末清初刻造的私版藏經。始發起於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約1566-1567),然到萬曆7年(1579)方才確定。此後又歷經10年籌備和經費募集,於17年方在山西五臺山開雕,4年之中共刻500多卷。因冬天氣候寒冷,刊刻不便,在20年遷到浙江餘杭縣之徑山繼續刊刻,後又因故分散在嘉興、吳江、金壇等地募刻,而由嘉興的楞嚴寺集中經板刷印流通。這部藏經一直刻到清康熙15年(1676)方始完工,前後共歷90年之久。全藏分正藏、續藏和又續藏3個部分:正藏210函,按照〔永樂北藏〕的編次和內容覆刻,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起,至「史」字號止,末附〔永樂南藏〕本特有的5種經籍,153卷;〔續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種,約3,800卷;〔又續藏〕47函,續收藏外典籍318種,約1,800卷。16年以後,抽去〔續藏〕5函和〔又續藏〕4函,其他各函中之收錄內容也略有變動。現存者計〔正藏〕210函,〔續藏〕90函,〔又續藏〕43函,共有2,090部,12,600餘卷。此藏之特點,在於摒棄了佛籍一向沿用的摺裝式,改為輕便的線裝形式。在印造上不但較摺裝本輕便,而且經濟,便於流通。〔嘉興藏〕版心接近正方形,每板核字20行,每半頁10行,行20字,仿宋黑體,有邊框、行線和書口。書口刻部類、經名、頁碼和千字文編次;每卷末頁還有刊刻記載,注明施刻人之施刻愿文、寫、校、刻等人的姓名、雕板年月、刊刻地點以及本卷字數和刻工工銀數目等項,對研究明末清初社會經濟史料有參考的價值。其次是它的〔續藏〕和〔又續藏〕收集了較大數量的藏外著述,其內容包括疏釋、懺儀、語錄等項。這一新型的藏經版本問世之後,線裝式佛籍成為以後的刻本和排印本佛籍採用的基本形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嘉興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