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性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xìng
解釋:
  1. 人類所具有且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
    【例】人性本善、泯滅人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獸性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xìng
解釋:
人類所具有而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xing
解釋:
人類通常的情感理性。《西遊記》第一四回:「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翦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干的不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Nature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歷來中西思想家對於「人性」的觀點頗有歧異,在了解人性之前,試先看「性」的意義。〔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載:「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是說「性」乃稟之於道、為道所賦的。〔大戴禮記.本命第八十〕載:「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 ,謂之性……命者 ,性之始也。」是說「命」係從主宰宇宙萬物生化的最高原理所分出,固定成一種形式(物類)時稱為「性」,即〔中庸.第一章〕所謂:「天命之謂性」之意。人性即生而為人所稟賦的本性口至於人性如告子說:「生之謂性。」(〔孟子.告子上〕)。荀子說:「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性惡〕)。「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正名〕)。董仲舒也說:「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王充說:「性,人之所受以生者也。」(〔論衡.本性〕)。韓愈說:「性也者,與生俱生也。」(〔原性〕)。〔禮記孔疏〕:「自然謂之性」等。綜合這些說法可知「人性」是人類生而自然具有的特質或屬性。
  西方所謂人性,也是天生而自然,是與生俱來、未經後天作用的本質。從這一方面說,所謂人性,基本上應該是指生而為人,人所稟賦的性質,是所有的人(全人類)共同具有的。說「人性」指其與「物性」有別:物性不乏包括「生物」,大之包括所有的物,即不屬於人所特有的性;如此便將人性畫分出來,專看人所獨具的性質,才是人性的概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人性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人性 相關客家語 人性
相似詞 人道 相反詞 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