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克特號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tter Number
作者: 陳昭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了區別同一類別不同著者撰述之書籍,圖書館在處理西文圖書資料時,根據主要款目(Main Entry)之字順,取用克特表上所規定之號碼,加於分類號之下,使成為完整的索書號(Call Number)。
  克特表是由克特(Charles Ammi Cutter)所設計,原由大寫字母加上二個阿拉伯數字所組成,稱為[Cutter Two-Figure Table],後來由桑本(Kate E. Sanborn)女士擴充,以供館藏量較大的圖書館使用,即為[Cutter-Sanborn Table]。由於桑本女士所修訂之表與原表架構不符,所以克特也著手擴充克特表,是為[Cutter Three-Figure Table],以避免與已分類上架之素書號相衝突。不過,因為桑本女士所擴充之[Cutter-Sanborn Table]設計與標記較為簡潔,所以成為使用最為普及的克特表。
  索書號中的克特號也稱為作者號(Author Number)或書號(Book Number),然而由於克特號取自於主要款目,而作者號這個名稱不適用於以題名(Title)為主要款目之作品,書號對非書資料而言也稍顯牽強,是以大多仍以克特號稱之。
  克特及桑本女士所擴充之克特表大多配合杜威分類法使用,然而克特取主要款目之字母,以文數字之標記加在分類下,以區別索書號之構想,已使克特號成為一種通稱。所以,雖然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所使用之克特號並非由克特所設計,但由於理念相同,故仍以克特號名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除了以主要款目來取克特號之外,在其分類表中,也常以主題、地名、甚至年代等來取克特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克特號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