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射耳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la-Hodaigian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儀名。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最重要的歲時儀式祭典,演變至今「射耳祭」亦稱打耳祭或鹿祭(MaLa-Hodaigian)已成為僅存少數的祭典代表。在台東縣海端鄉每年四月上、中旬農閒季節時舉行這項祭典;族人以狩獵所獲之獸耳(鹿、獐、山羊和山豬等之耳朵)為祭物。祭典目的是祝福男孩順利成年並成為神射手,且藉此大祭典表示部落族群的團結精神。儀式始於凌晨四時,由族內頭目召喚部落全體大小男性,共赴祭場由祭司主導儀式。以「初來部落」之祭典形式過程為例,約可分為數項:一、祭拜瓦瓦(懸掛於樹幹上歷年來的野獸下顎骨 VaVa)用以祈求野獸繁殖以期明年狩獵更豐收;二、射耳儀式:由年幼者開始,所有參與祭典者皆需輪流射一次,小孩可由年長者抱著協助拉弓射箭(早期成人亦有使用火槍者);如今射耳活動被認為僅是象徵性的儀式動作,未射中亦不會帶來霉運。因此僅恭敬地拉弓將箭射出或箭尖觸及獸耳即可;三、升火與分食獵肉的儀式:祭司需一次即將之點燃,由火燄旺盛與否可預卜今年是否豐收。過去獵得之肉與獵槍需於火堆上揮動以祈求打獵時能百發百中,接著分食獵肉;四、撒祭儀式:以祭酒小米等撒向獵物及懸掛的瓦瓦;五、除霉運儀式:女性在此時才准許加入祭典活動;六、歌舞儀式:「射耳祭」到此儀式結束,族人全體皆需離開祭場。再赴祭司家中舉行酒宴歌舞的報戰功儀式〔見誇功歌(Kua Kung Ko),即「瑪拉斯達棒」(MaLa stapang)〕。最後進行祈禱小米豐收的重要儀式,〔見巴西布布的(Pasibutbut)〕。
參照: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1966,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1994,瑪哈單、璞谷溫《民族與民俗:打耳祭》199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射耳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