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隱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Metaphor
作者: 陳照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隱喻是指以具體的自然界之事實,隱約地比喻或類推兩個教育概念間的相似性,但非兩者的同一性。一般來說只是「假定」、「推測」兩個教育概念間存在著某種相類似關係,在未獲證實時,或許並無任何認知意義,但在證實後,便有其認知內容,可以從字面來加以解釋。
  教育的本質意義,很難界定清楚,所以常藉隱喻來說明教育的涵義,常用的如下:
  1.接生:意謂教育就如產婆為產婦接生一樣,是由內而外的引出、發展,而不是由外而內的注入灌輸。教育即啟發學生心智的歷程。此種隱喻假設人類具有先天觀念和原則,無法作客觀學理的核證或否證,只能當作一種教育信念。此種隱喻源自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
  2.塑造:即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或人格的塑造,其過程有如塑造泥土或陶土。為經驗主義與行為主義的看法,隱喻肯定教育的功能,可塑造兒童或青年之品德或身心。
  3.雕刻:意謂教育就如雕刻家雕琢一塊石頭或美玉,教師是心靈的雕刻者或人格的雕刻師,教師應注意學生身心、能力之特質與差異,因材施教。
  4.生長: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強調「教育即生長」,屬此種隱喻。將教育比作生物之發展生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受教者當作生命的學習主體,注意到學習者主動求知的興趣、需要及活潑的身心生長與發展,有任其生長之意。
  隱喻與明喻不同,明喻通常不包含假借意義的名詞,一個明喻時常作一種精巧的比較,比較情境與討論的情境相似,但比較的兩方都明白地陳述,而不是用一個做另一個來象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隱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