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道不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道不處意思是說修道的人有所不取。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認為如顛起腳跟、足尖著地,一定不能站得久﹔彎曲大腿、想邁大步的,一定不能走得遠。喜歡自我表現的,反而不能彰顯自己的美德;自誇有功的,反而沒有功績﹔高傲自大的,反而不能揚播自己的名聲。所以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類行徑對於修道的人來說,就好像多餘的食物,或人身上多長出來贅疣一樣,惹人嫌厭,是得道的人所不取的。這裡「贅行」的「行」字,與「形」意思相同,「有道不處」的「處」字則與「取」字同義。「不處」也有的版本是「弗居」二字。
  老子學說十分重視個人修為,教人謙沖處下,不要爭強好勝,皆是用來矯治人性好以自我為中心的弊病。人總是喜好以自我為重、好自我表現、好自以為是、好自誇自負等等,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也肯定地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正與二十四章相應和。在這裡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明」在老子學說中常用來和「智」做對比,明是指內心的清明,智是對外物的知識,老子學說基本上是棄智用明的(參見「自知者明」),強調人應重視內心明德的修養,而不鼓勵人徵逐外物之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道不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