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柴辛絲卡,瑪迪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shessinska, Mathilda (1872-1971)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生於利勾瓦(Ligova),俄籍芭蕾伶娜與舞蹈教師,為波蘭性格舞者佛力克斯.柴辛絲卡(Felix Kschessinsky)的女兒,1890年畢業自聖彼得堡帝國芭蕾舞學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隨伊凡諾夫(Ivanov)、約翰生(Johansson)與瓦珍(Vazem)習舞,1891年進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擔任芭蕾舞者,1892年被指派為芭蕾伶娜(ballerina),1893年晉陞為首席芭蕾伶娜(prima ballerian),1895年榮膺為地位最高的全能芭蕾伶娜(prima ballerian assoluta),除了義大利籍芭蕾伶娜烈娜妮(Legnani),瑪迪達.柴辛絲卡是唯一正式榮膺此頭銜的芭蕾伶娜,1904年之後柴辛絲卡只以客座藝術家的身份參與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與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等國際大舞團的演出,1911年後曾在倫敦柯芬園劇院(Covent Garden Theatre)公演,1912年應邀赴維也納與布達佩斯演出,1920年離開蘇聯,定居法國嫁給俄國伯爵Grand Duke Anrei為妻,1920年在巴黎創立自己的舞蹈學校,1936年在倫敦參加慈善大匯演後就不再粉墨登場了。柴辛絲卡是一位影響力非常大,能夠與法國與義大利芭蕾伶娜相提並論的俄國本土舞蹈家,她不只擁有完美的舞蹈技巧,在角色性格的詮釋上也是無懈可擊,她是第一位鞭轉三十二圈的俄國舞者,她對裴堤帕風格嚴謹的古典芭蕾,例如《神廟舞姬》(La Bayadère, 1900)、《依斯拉達》(Esmeralda, 1899)、《法老王之女》(La Fille du Pharaon, 1898)、《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 1893)、《天鵝湖》(Swan Lake, 1991)有極完美的表演;對於佛金(Michel Fokine)風格迥異、形式浪漫、自由的新古典芭蕾,例如《愛神》(Eros, 1915)、《仙女們》(Les Sylphides, 1911)、《蝴蝶》(Les Papillon, 1912)與《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 1914),柴辛絲卡卻都能完滿的傳遞編舞者的時代背景與精神,她也是位傑出的舞蹈教師,她的得意門生包括瑪格特.芳登(Margot Fonteyn)、塔泰娜.雷波欽斯卡(Tatiana Riabouchinska)、伊薇堤.蕭威瑞(Yvette Chauvire)與安得烈.伊格雷夫斯基(Andre Eglevsky)等當代傑出舞蹈家。
參照: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lexander Demidov《The Russian Ballet Past & Present》197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柴辛絲卡,瑪迪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