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活性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ó xìng tàn
解釋:
具高吸附力的無定形碳。以含碳物質,經高熱悶燒、分解蒸餾而成。可吸附色素、具氣味物質等,常用於濾除雜質,作純化、分離用途。如飲水器、過濾器、防毒面具等皆常用活性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活性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vated Carb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活性碳為一種比表面積大之多孔性碳化物;其吸附力特強,常被作為吸附劑,吸附處理水或廢氣中難分解或易揮發之有機物、無機物及臭味與色度。其製作是以木材、椰子殼、鋸木屑、煤炭等原料,經碳化及活化二步驟製作而成。碳化即是將原料經熱解形成多孔性的碳質;經碳化處理的初級碳,其吸附能力不高,需再經活化的過程來增加孔隙,提昇吸附力。活化的方法,可概分為二類:1.氣體活化法:將炭化後的原料於1000℃的高溫與蒸汽(水蒸氣、二氧化碳或空氣)起選擇性的氧化作用;2.化學活化法:將原料與活化劑(氯化鋅、鉀鹽、鎂鹽、磷酸鹽、硫酸鹽、石灰等較常被使用)調和、改變熱解反應,減少孔隙堵塞且更進一步形成微小孔隙,增加吸附能力。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形狀的活性碳,但大體分為顆粒性及粉末性二類。活性碳可在特定條件下脫附及再生利用。而活性碳的選用依據,亦可由廠商所提供的以下四種性質參考之:1.比表面積:愈大者,吸附能力愈大,一般在500~1300m2/ g;2.磨耗率及硬度:愈大者,愈不易耗損,一般磨耗率在5~15%;3.碘值:表示吸附低分子量之能力,一般在600~1000;4.糖蜜值:表示吸附高分子量之能力,一般在100~500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活性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